| 
					
						| 
								
									| 课程·教材·评价 |  |  |   |  |  
    					|  |  
    					|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标准化改造与构建 |  
						| 党雪平**, 王凯, 陈怀侠, 周吉, 何瑜, 曾嵘 |  
						|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  
    					|  |  
    					|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ed Course Syllabus for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  
						| DANG Xue-Ping**, WANG Kai, CHEN Huai-Xia, ZHOU Ji, HE Yu, ZENG Rong |  
						|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  
					
						| 
								
									| 
											
                        					 
												
													
													    |  |  
													    |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标准化的教学大纲更加突出了专业适用性,关联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和考核评定,增加了考核量化指标与课程持续改进的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大纲的构建为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有利于缩小不同教师教学的差异性,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为建立可持续完善的工程类实验教学标准体系提供了具体参考。
 |  |  
															| 关键词: 分析化学实验, 
																																教学大纲, 
																																标准化,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  
															|  |  
															| 基金资助:湖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分析化学课程群新体系构建与实践”(2014202);湖北大学教研项目“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三线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应用”(020/016251) |  
															| 通讯作者:
																**E-mail:dangxueping@hubu.edu.cn |  
														
															| 引用本文: |  
															| 党雪平, 王凯, 陈怀侠, 周吉, 何瑜, 曾嵘.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标准化改造与构建[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 41(8):                         	13-17 |  |  |  
													
																																													
																	| [1] | 叶剑强,陈迪妹.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82-87 |  
																	| [2] | 李维红,张奇涵,吴忠云,等.大学化学,2018,33(10): 7-12 |  
																	| [3] | 强根荣,曾秀琼,杨振平,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9): 236-239 |  
																	| [4] | 白泽朴,张继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7): 5-7 |  
																	| [5] | 章文伟,李育佳,张剑荣,等.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77-80 |  
																	| [6] | 屈学俭,董伟,童程霞, 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4):46-48 |  
																	| [7] | 袁海军.现代教育科学,2019(1):1-10 |  
																	| [8] | 王凯,张秀兰,侯敏,等.化工高等教育,2016,33(5): 6-11 |  
																	| [9] | 陈怀侠,蔡火操,黄建林, 等.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05-1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