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
|
|
|
|
|
|
分子极性演示实验的探讨与改进* |
王新福** |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174 |
|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on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of Molecular Polarity |
WANG Xin-Fu** |
Xishan Senior High School, Wuxi 214174, China |
|
摘要:指出传统的“分子极性演示实验”的不严谨之处,从理论层面解释了用带电玻璃棒(或塑料棒)靠近四氯化碳等非极性分子时液流也能发生偏转的原因。运用微波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影响不同的原理,设计了2种改进的实验方案,利用微波炉加热不同液体,借助温度计或测温贴纸测量液体的温度变化,可以明显地发现极性分子受微波加热升温显著,从而区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
|
关键词: 分子极性,
极化,
微波,
电磁辐射,
测温贴纸
|
|
基金资助:*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校本化开发与研究”(编号:D/D/2018/003) |
通讯作者:
**E-mail:573945066@qq.com
|
引用本文: |
王新福. 分子极性演示实验的探讨与改进*[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1): 88-92
|
|
[1] |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2版.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72
|
[2] |
姚子鹏. 高级中学课本:化学拓展型课程(试用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0
|
[3] |
施华, 王娟.化学(高中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70
|
[4] |
石磊, 李进,李飞.中学物理,2009(5):39-41
|
[5] |
刘积福.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27(8):17-18
|
[6] |
赵志娟.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6(5):20
|
[7] |
胡家桢. 化学教学,1995(8):46
|
[8] |
张道京, 党双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Z2):48
|
[9] |
张军, 喻小菊.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32(Z1):59
|
[10] |
周公度, 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4-135
|
[11] |
古国榜, 展树中,李朴.无机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7-49
|
[12] |
(美)菲利普, 等.科学发现者.王祖浩,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40
|
[13] |
凌一洲, 李骜,王谦,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7):81-8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