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
|
最大气泡压力法测表面张力等温线教学实验的试剂选择*
司承运, 李明皓, 李有政, 李欣宇, 伍雪, 刘鑫悦, 徐义斌, 邴宗琪, 郁杰, 郭娇, 毕启峰, 申灶红, 徐开俊**
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98
Substance Selection in Teaching Experiment of Bubble-Pressure Method for Measuring Surface Tension of Solutions
SI Cheng-Yun, LI Ming-Hao, LI You-Zheng, LI Xin-Yu, WU Xue, LIU Xin-Yue, XU Yi-Bin, BING Zong-Qi, YU Jie, GUO Jiao, BI Qi-Feng, SHEN Zao-Hong, XU Kai-Jun**
School of Scienc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摘要: 回顾了国内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等温线教学实验历年的设计与改进。比较了乙酸、丙酸、正丁酸、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正戊酸、正己酸、甲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乙二醇、1, 2-丙二醇、吐温20、吐温80、十二烷基硫酸钠等17种常用试剂在25 ℃下的表面张力等温线,及部分试剂在15,20,25,35 ℃下的表面张力等温线,指出正丁醇、异丙醇、丙醇是较为理想的教学实验备选试剂。
关键词: 表面张力 ,
最大气泡压力法 ,
教学改革 ,
试剂选择
基金资助: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通讯作者:
E-mail:xukaijun@126.com
引用本文:
司承运, 李明皓, 李有政, 李欣宇, 伍雪, 刘鑫悦, 徐义斌, 邴宗琪, 郁杰, 郭娇, 毕启峰, 申灶红, 徐开俊. 最大气泡压力法测表面张力等温线教学实验的试剂选择* [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 41(22): 42-47
[1]
郭瑞.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9, 36(4): 62-64
[2]
陈振江, 江月.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9): 546-547
[3]
江润生, 张立鹏.化学通报, 2016, 79(9): 793-797, 792
[4]
奚新国.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1(3): 1-4
[5]
彭少方. 物理化学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3
[6]
于军胜, 唐季安.化学通报, 1997(11): 11-15
[7]
H.A.米特罗凡诺夫.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实习指导. 郑仁风, 彭慈真,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4
[8]
C.A.巴列金. 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实验. 姚允斌,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3
[9]
尚元明.化学教育, 1983,3(2): 48-51
[10]
郭立山, 曹佩玉.大学化学, 1988,8(6): 41-42
[11]
张昕.大学化学, 1993(1): 39-40, 51
[12]
胡跃华.大学化学, 1991,6(4): 41
[13]
唐春然. 邵阳师专学报, 1994(5): 34-36
[14]
谷里鹏.物理实验, 1994,14(3): 116
[15]
沙兆林.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8(2): 47
[16]
谷里鹏, 翟光楣.江汉大学学报, 1997,14(6): 86-88
[17]
靳永胜.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2): 27-28
[18]
赵宏伟, 李茫雪, 白士刚.物理实验, 2007, 27(7): 36-38
[19]
刘宾.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1): 43-44
[20]
李强国.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6(2): 30
[21]
施翔, 刁国旺.实验技术与管理, 1998, 15(6): 40-41
[22]
潘湛昌, 苏小辉, 张环华, 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12): 31-33
[23]
李大勇, 董庆波.铸造设备研究, 1996(6): 5-7
[24]
龙立平, 熊文高, 李旺英.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3(2): 55-56
[25]
田峰, 纪圣谋, 徐健健, 等. 实验技术与管理, 1999, 16(3): 44-45
[26]
黄燕梅.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6(s1): 21-22
[27]
王健英, 丁越, 季晓菁, 等. 药学教育, 2012, 28(6): 51-53
[28]
曹红燕, 李建平, 董超, 等.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8): 39-41
[29]
向明礼, 曾小平, 周旭欣, 等.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4(4): 1-3
[30]
吴世彪, 徐玲, 王颖, 等.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5): 65-66
[31]
居学海.化工高等教育, 2013, 30(1): 63-65
[32]
周子彦, 刘波.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5(3): 183-186
[33]
贡雪东, 张常山, 王大言, 等.大学化学, 2004, 19(5):37-38
[34]
张峥, 陈锐莹, 吴新民.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5): 162-163
[35]
王乐平.科技创新导报, 2012(15): 148
[36]
赵春芳.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0, 22(3): 5-7
[37]
谢祖芳.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3): 50-51
[38]
郝子洋, 杜凤沛.大学化学, 2008, 23(6): 34-36
[39]
卞正炜, 成文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4(1): 103-104
[40]
丑华, 朱宇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4(6): 72-75
[41]
周薇薇, 赵旺, 王凤武, 等. 考试周刊, 2015(5):130-131
[42]
张永娜.考试周刊, 2015(97):142
[43]
李建平, 胡玮, 董超, 等.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8): 86-89
[44]
刘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0(25): 138-139
[45]
王晓菊, 侯忠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995(5): 40-44
[46]
黎志为, 朱长缨, 盛蔚燕, 等.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2): 53-59
[47]
许丽梅, 莫春生, 徐旭耀.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9(4): 35-37
[48]
魏立岩.中国校外教育, 2014(3): 89
[49]
柴力波, 刘志刚, 金渊博, 等.当代化工, 2016, 45(7): 1358-1360
[50]
尹东霞, 马沛生, 夏淑倩, 等.化工学报, 2007, 58(2): 276-280
[51]
徐开俊. 物理化学实验与指导.2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6: 167-177
[52]
尹东霞, 马沛生, 夏淑倩.科技通报, 2007,23(3): 424-429, 433
[53]
Glickman E, Fuks D, Frage N, et al. Applied Physics A: 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 2012, 106(1): 181-189
[54]
闫华, 金燕仙, 钟爱国, 等.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5): 44-46
[55]
Yuh-Shan Ho. Water Research, 2006, 40(1): 119-125
[56]
李三鸣. 物理化学.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49-291
[57]
彭笑刚. 物理化学讲义.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97-398
[58]
尹东霞. 常压下PTA相关物系表面张力的测定与关联方法的研究. 天津: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59]
复旦大学等. 物理化学实验.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