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评价
|
|
|
|
|
|
基于宏微辨析核心素养分析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 |
焦晓燕**, 朱桂琴, 王春 |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
|
Analysis of Chemistry 1 (Compulsory) Textbook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Macro-Micro” Core Literacy |
JIAO Xiao-Yan**, ZHU Gui-Qin, WANG Chun |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000,China |
|
摘要:教材分析是连接教材和课程的桥梁,基于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比较分析了2004年版和2019年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的特点。通过运用“三序结合”原则,从静态视角对比教材栏目设置、内容组织形式、核心素养呈现方式、学生认知水平以及作业布置形式等5个维度要素在宏微辨析核心素养领域的建构。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版《化学1(必修)》教材在以上要素方面均围绕宏微辨析核心素养,呈现不同水平阶梯型设置。建议在“宏微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增设更为细致的过渡内容,以及更为详尽的与教材配套的辅助内容,便于教材的二次开发。
|
|
关键词: 化学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教材,
教材分析,
宏微辨析
|
|
基金资助:*张家口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3140 |
通讯作者:
**E-mail: jxyjx120@163.com
|
引用本文: |
焦晓燕, 朱桂琴, 王春. 基于宏微辨析核心素养分析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5): 8-14
|
|
[1] |
毕华林. 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中学化学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8-9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7-50
|
[3] |
何少华, 毕华林. 化学课程论.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7-27
|
[4] |
方弯弯, 程萍.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 (13): 10-15
|
[5] |
魏锐, 王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3-7
|
[6] |
胡定荣. 课程·教材·教法,2013 (2):17-22
|
[7] |
占小红. 化学教育,2016,37(5):1-4
|
[8] |
高凌飚. 课程·教材·教法,2001(3):1-5
|
[9] |
杨承印, 孙亮.课程·教材·教法,2004(8):59-63
|
[10] |
钱扬义. 化学教育,2004,25(1):16-18
|
[11] |
王海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5):120-124
|
[12] |
杨启亮. 课程·教材·教法,2002(12):10-13
|
[13] |
李秉德, 李定仁. 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7
|
[14] |
皇甫倩, 王后雄.化学教学,2013(2):8-10
|
[15] |
Steve Russo,Michael E Silver. Introductory Chemistry. 2nd ed. San Francisco: Pearson Education, 2002
|
[16] |
吴俊明, 李艳玲. 课程·教材·教法,2005(11):56-60
|
[17] |
周青, 张新翠,杨辉祥.化学教育,2006,27(6):15-18
|
[18] |
何穗. 上海、加州两地化学课程内容的微观比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