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动态
|
化学三重表征的研究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王蕾1 , 杨赟2 , 郑雁方1 , 杨水金1 , 徐明波3**
1.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2.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3.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Chemical Triple Representation: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WANG Lei1 , YANG Yun2 , ZHENG Yan-Fang1 , YANG Shui-Jin1 , XU Ming-Bo3**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China;
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Shiyan 442000, China;
3.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China
摘要: 基于CiteSpace软件,运用知识图谱、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化学三重表征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将信息可视化,为我国学者进一步完善化学三重表征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借鉴。放眼于国际科学教育的趋势和我国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地,期望将“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及策略嵌入日常的教学,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未来景观。
关键词: 化学三重表征 ,
CiteSpace ,
可视化分析 ,
思维方式
基金资助: *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编号2018380);2020年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开放基金项目(TEY05)
通讯作者:
** E-mail:7244632@qq.com
引用本文:
王蕾, 杨赟, 郑雁方, 杨水金, 徐明波. 化学三重表征的研究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5): 121-127
[1]
黄婕. 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5(Z2): 48-49
[2]
毕华林, 黄婕,亓英丽. 化学教育, 2005,26 (5): 51-54
[3]
孙夕礼, 陈益.化学教学,2016(4):44-47
[4]
吴杰艺. 高中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22-28
[5]
陈益, 孙夕礼.化学教育,2016,37(23):6-13
[6]
李冲, 李霞. 中国高教研究, 2018(8):60-67
[7]
丁佐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2):1166-1170
[8]
冯佳, 王克非,刘霞.外语电化教学,2014(1):11-20
[9]
黄婕.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3-15
[10]
张丙香, 毕华林.中国教育学刊,2013(2):73-76
[11]
贾杰, 梁永平.化学教育,2005,26(1):45-49
[12]
张丙香, 毕华林.化学教育,2013,34(3):8-11
[13]
王海燕. 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5-26
[14]
张丙香. 高中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22-28
[15]
张力平. 化学反应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6-33
[16]
纪新慧. 高中生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培养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37
[17]
王玲玲, 毕华林.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8-10
[18]
陈悦, 陈超美,刘则渊,等.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9]
朱宇萍, 张力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0):108-113
[20]
任红艳. 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40
[21]
王宝斌.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6(17): 10-12
[22]
李政芳. 基于三重表征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6-21
[23]
孙夕礼, 陈益.化学教学,2016(4):44-47
[24]
陈萌. 化学教学,2017(9):46-50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6]
刘国英, 彭豪,钱扬义. 化学教育,2011,32(9):56-60
[27]
杨洁, 钱扬义.化学教学,2012(11):58-62
[28]
琚凯. 中学教学参考, 2020(17): 55-58
[29]
钱扬义. 化学概念与化学“学科关键词”的学习与认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8-172
[30]
冯垚, 莫尊理.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62-66
[31]
韦新平. 化学教学,2013(10):31-33,49
[32]
秦璐, 陈晓娜,闫春更,等.化学教学, 2019 (2): 20-25, 35
[33]
刘亚丽. 运用POE策略促进高中生离子反应概念理解的教学实证研究.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0:41-45
[34]
彭豪. 化学教学,2011(10):24-27
[35]
刘建祥. 中国电化教育,2010(5):81-88
[36]
耿亚萍.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Z1): 8-11
[37]
贾琳琳. 基于TCE模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23-25
[38]
杨瑞仙, 张梦君.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3):141-148
[39]
胡先锦. 化学教学,2017(2):37-40
[40]
沈国强. 山东教育, 2020 (14): 45
[41]
江昌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 34(9):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