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
|
|
|
|
|
|
20世纪中国聚碳酸酯的发展(1949—2000) |
韩昊1,2* |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Development of Polycarbonate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1949-2000) |
HAN Hao1,2* |
1.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CAS,Beijing 100190,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China |
|
摘要:聚碳酸酯是一种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新中国成立以来,聚碳酸酯被广泛用于电气、机械、航空、汽车、仪表等领域,对国防、经济建设以及尖端技术产生重大影响。考察了20世纪我国聚碳酸酯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0年,参考国外成果进行试制,自主建立起百吨至千吨级生产装置,解决聚碳酸酯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阶段是1970—1978年,自主开展聚碳酸酯质量与技术攻关会战,解决产品质量不佳与技术改造升级的问题;第三阶段是1978—2000年,自主开展新技术开发并扩大产能,加快核心生产技术突破与产业规模化的问题。根据考察结果从工业化和技术、技术创新以及化学史和化学教育角度做了讨论。
|
|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聚碳酸酯,
合成工艺,
技术攻关,
发展史
|
|
通讯作者:
*E-mail:hanhao@ihns.ac.cn
|
引用本文: |
韩昊. 20世纪中国聚碳酸酯的发展(1949—2000)[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6): 119-129
|
|
[1] |
杨光启,陶涛,何直林. 当代中国的化学工业.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
|
[2] |
Schnell H. Angewandte Chemie, 1956, 68(20): 633-640
|
[3] |
贺溥. 高分子通讯, 1957(3): 178
|
[4] |
李仍元.高分子通讯, 1959(3): 140-142
|
[5] |
宝净生.化学通报, 1963(4): 33-37
|
[6] |
杨焕兴, 黄振豪, 王世敏. 高分子通讯, 1964(4): 296-303
|
[7] |
黄仁智, 杨宁, 初祥育.原子能科学技术, 1964(7): 862-866
|
[8] |
杨焕兴, 韩铁初, 王世敏. 高分子通讯, 1963(1): 1-10
|
[9] |
金祖铨,吴念. 聚碳酸酯树脂及应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
[10] |
沈阳市塑料厂.塑料科技, 1973(3): 42-44
|
[11] |
亦工.塑料, 1974(3): 1-10
|
[12] |
常青.塑料工业, 1975(3): 55-65
|
[13] |
大连第一塑料厂,四川晨光化工厂.塑料科技, 1973(3): 1-14
|
[14] |
大连第一塑料厂,四川晨光化工厂.塑料, 1973(6): 21-27
|
[15] |
张遵守. 兵工塑料, 1973(2): 31-33
|
[16] |
常青.塑料工业, 1979(5): 25-28
|
[17] |
天津市合成工业材料研究所. 塑料工业, 1975(3): 1-7,13
|
[18] |
天津市五七化工厂.塑料工业, 1975(3): 53-54,23
|
[19] |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厂.塑料工业, 1975(3): 8-13
|
[20] |
沈阳化工研究院工程塑料室.辽宁化工, 1974(2): 7-13,26
|
[21] |
龚素文.辽宁化工, 1975(2): 61
|
[22] |
沈阳化工研究院, 杭州塑料化工一厂.辽宁化工, 1975(3): 44-49
|
[23] |
塑料工业, 1978(2): 22-29
|
[24] |
杭州塑料化工一厂, 沈阳化工研究院. 塑料工业, 1978(2): 3-9
|
[25] |
沈阳化工研究院工程塑料室. 塑料工业, 1975(3): 24-26
|
[26] |
沈阳化工研究院.辽宁化工, 1978(2): 1-4,11
|
[27] |
辽宁化工, 1978(1): 41-43
|
[28] |
沈阳化工研究院技术档案室. 沈阳化工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 1949—1999科技成果汇编. 沈阳: 沈阳化工研究院, 1999
|
[29] |
钱伯章.化工新型材料,2005(9):17-21
|
[30] |
汪锡锋.塑料工业, 1978(4): 49-56
|
[31] |
汪锡锋,余其汝,罗寿琼, 等. 一步法合成聚碳酸酯: 中国,CN85102769A[P]. 1986-09-10
|
[32] |
李克顺. 化工新型材料, 1989(11): 37
|
[33] |
黄振豪,孙云波,周光心, 等. 一步法合成聚碳酸酯的连续化(一): 中国,CN85102876A[P]. 1986-09-17
|
[34] |
汪锡锋,王一璐, 曹正松,等. 一步法合成聚碳酸酯的连续化(二):中国, CN85102875A[P]. 1987-01-17
|
[35] |
汪锡锋, 余其汝, 王一璐. 塑料工业, 1989(6): 10-14
|
[36] |
汪锡锋, 余其汝, 王一璐.高分子通报, 1991(4): 235-241
|
[37] |
朱中南, 陆仁杰, 乐慧慧, 等.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87(2): 63-71
|
[38] |
韩杰, 陆仁杰, 朱中南, 等.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87(3): 76-81
|
[39] |
朱中南, 毕自强, 张浩, 等.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88(3): 63-71
|
[40] |
黄振豪.塑料工业, 1990(1): 10-14
|
[41] |
王传贤, 陈墨庆, 徐永琪, 等.上海化工, 1999(Z1): 11-12,16
|
[42] |
王传贤, 陈墨庆, 徐永琪, 等.上海化工, 1999(5): 7-8
|
[43] |
钟以诚, 付晓明.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86(1): 29-41
|
[44] |
钟以诚, 石有恒, 唐冬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87(2): 36-42
|
[45] |
金国珍. 工程塑料.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
[46] |
苏朝晖, 黄燕. 光气界面法制备聚碳酸酯. 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5
|
[47] |
聚碳酸酯产业化开发技术. 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12
|
[48] |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聚碳酸酯分会作. 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蓝皮书 202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
|
[49] |
傅建永, 于海洋, 施懿军. 10万吨/年非光气法聚碳酸酯联合装置. 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 2016
|
[50] |
化学工程师, 2019, 33(6): 6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