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
|
|
|
|
|
|
水杨醛席夫碱类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 |
罗寒非, 阿克加依·哈尔肯别克, 刘迪炯, 胥艳子**, 张雯**, 党东锋** |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049 |
|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Luminogens by Salicylaldehyde Schiff Base |
LUO Han-Fei, Haerkenbieke Akejiayi, LIU Di-Jiong, XU Yan-Zi**, ZHANG Wen**, DANG Dong-Feng** |
School of Chemistr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
|
摘要:现有实验教学中使用的醛胺缩合反应普遍存在反应时间长、反应程度低及制备过程略微复杂等问题,阻碍了该类实验在本科教学中的开展,影响了相关知识点的生动呈现。同时,现有实验主要围绕亚胺的合成过程进行教学,较少探究物质的功能特性,导致其实验设计在性能测试及应用呈现上存在一定的限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底物,介绍了2种简单绿色的席夫碱实验合成方法,有效优化了相关实验内容,简化了实验过程,利于结合醛胺缩合等相关知识点进行本科教学实验的开发设计。此外,也结合“聚集诱导发光”这一国人引领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席夫碱的合成反应为切入点,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科研视野。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本实验还可进一步引入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发射光谱等多种表征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提供支撑。
|
|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水杨醛席夫碱,
化学实验,
改进与创新
|
|
基金资助:*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 (22SJZX05);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专项(KCSZ202281) |
通讯作者:
**E-mail: xuyanzi@xjtu.edu.cn;zhangwen@xjtu.edu.cn;dongfengdang@xjtu.edu.cn
|
引用本文: |
罗寒非, 阿克加依·哈尔肯别克, 刘迪炯, 胥艳子, 张雯, 党东锋. 水杨醛席夫碱类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10): 36-42
|
|
[1] |
Hugo Schiff. 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1864, 131(1): 118-119
|
[2] |
Olatunde O S, Monisola I I, Messai M, 等.无机化学学报, 2022, 38(4): 705-715
|
[3] |
冯凯茵, 尉祎雯, 李旭安, 等.化学研究, 2022, 33(1): 47-53
|
[4] |
司雷雷, 高建, 殷允杰, 等. 精细化工, 2021, 38(12): 2458-2464
|
[5] |
Dai X, Du Z-F, Wang L-H, et al.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6, 922: 64-70
|
[6] |
Duan Y-W, Tang H-Y, Guo Y, et al.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4, 25(7): 1082-1086
|
[7] |
Jacqueline Bennett, Kristen Meldi, Christopher Kimmell II, et al.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6, 83(8): 1221-1224
|
[8] |
苟婧, 俞斌勋.教育现代化, 2016, 3(23): 137-151
|
[9] |
孙长艳, 李文军, 陆慧丽. 大学化学, 2020, 35(2): 70-74
|
[10] |
Luo Jingdong, Xie Zhiliang, Lam Jacky W Y, et al.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1, 18: 1740-1741
|
[11] |
张双, 秦安军, 孙景志, 等. 化学进展, 2011, 23(4): 625-636
|
[12] |
王直, 申起飞, 周愉, 等.大学化学, 2022, 37(2): 220-227
|
[13] |
何田, 顾峥烨, 尹守春.大学化学, 2019, 34(1): 48-53
|
[14] |
张珮娟, 赵博, 何凤仪, 等. 大学化学, 2022, 37(12): 168-175
|
[15] |
李恺, 卢会杰, 李媛媛, 等.大学化学, 2020, 35(1): 53-58
|
[16] |
赵娜, 李楠.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42 (16): 60-65
|
[17] |
金晓东, 张志强, 徐同祥.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41 (24): 81-87
|
[18] |
李恺, 何占航, 张宗培.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 , 41 (22): 29-3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