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学
|
|
|
|
|
|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分子的对称性 |
李海蓓1**, 宋萃1, 周美娟2, 戚明颖1, 殷斯远2, 周美霖1, 乔丽娜1 |
1.山东大学海洋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 2.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 |
|
Teaching Design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Formation: “Molecular Symmetry Chapter”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LI Hai-Bei1**, SONG Cui1, ZHOU Mei-Juan2, QI Ming-Ying1, YIN Si-Yuan2, ZHOU Mei-Lin1, QIAO Li-Na1 |
1. Marin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 China; 2. SDU-ANU Joint Scienc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 China |
|
摘要:结构化学分子对称性章节中群的表示和应用部分的相关知识点抽象,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困难,而这部分知识又是联系后续章节以及其他专业课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包括:数学推导图形化,经历抽象知识的形成过程,绘制概念图,抽象知识的具象应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与学的难点不再是难点,而是变成课堂主动学习的亮点。
|
|
关键词: 主观能动性,
概念图,
知识网络,
深度学习
|
收稿日期: 2024-06-21
|
基金资助:* 山东大学教学改革项目(Z2024016,Y2023018) |
通讯作者:
** E-mail: lihaibei@sdu.edu.cn
|
引用本文: |
李海蓓, 宋萃, 周美娟, 戚明颖, 殷斯远, 周美霖, 乔丽娜.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分子的对称性[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4): 26-32
|
|
[1] |
祁鹤翔,刘阳秋,蒲敏,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2):104-113
|
[2] |
李海蓓,戚明颖,宋萃,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4):36-40
|
[3] |
王渭娜,刘峰毅,王文亮.大学化学,2023,38(5):249-253
|
[4] |
祁鹤翔,王智鹏,彭鼎,等.大学化学,2022,37(12):262-269
|
[5] |
李海蓓,宋萃,乔丽娜,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2):31-36
|
[6] |
周佳,魏梦娇.大学化学,2022,37(6):40-44
|
[7] |
Engel T,Reid P.Physical Chemistry.3th ed.Glenview:Pearson Education Inc.,2013:693,700
|
[8] |
Joseph D N.概念图.赵国庆,吴金闪,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
[9] |
陈燕,饶慧真.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15):58-6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