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教学
																		 | 
									
										
		  							 | 
          							
		  			
   
	|
 
	
	
	
	  | 
        						 
      						 
      					 | 
  					 
					
    					 | 
   					 
   										
    					| 基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波谱分析”教学*——青蒿素的分子结构综合解析 | 
  					 
  					  										
						| 尚庆坤**, 朱连德, 薄祥洁 | 
					 
															
						|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 | 
					 
					  					
    					 | 
   					 
   					
   										
    					| Teaching of “Spectral Analysis” Based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rtemisinin | 
  					 
  					  					  					
						| SHANG Qing-Kun**, ZHU Lian-De, BO Xiang-Jie | 
					 
															
						| Faculty of Chemistr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 
					   
									 
				
				
					
						
							
								
									
										
											
                        					 
												
													
													    | 
													    	
									 | 
								 
								
																										
													    
													    		                            																		 
  														 
		                            																	    摘要:以波谱分析课程中“青蒿素的分子结构综合解析”为例,基于问题导向,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技术正确解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能力,设计了一系列学习任务和连环问题,将课程的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有机地融为了一体,也使课程思政教育真正走进专业课教学中。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有机物结构的综合解析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学家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还赋予了学生极强的正能量,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家国情怀。
																										     | 
													    
													    	
															 | 
														 
												  		
												        
												        														
															| 关键词: 高阶集成, 
																																综合能力, 
																																课程群, 
																																关键节点, 
																																青蒿素分子结构 
																																  
															 | 
														 
																												
														
															| 
															    																	收稿日期: 2024-06-27
															    															        
															    															 | 
														 
														 																												
															| 基金资助:*本教学设计入选东北师范大学“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作者荣获第三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 
														 
																											    														
															| 
															通讯作者:
																** E-mail:shangqk995@nenu.edu.cn   
																													     		
													     	 | 
														 
																																									 
													
														
															| 引用本文:    | 
														 
														
															| 
																尚庆坤, 朱连德, 薄祥洁. 基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波谱分析”教学*——青蒿素的分子结构综合解析[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6):                         	19-25
                             
															 | 
														 
														 |  
														
														
													 
												 
												
												
													
																																													
																	| [1] | 
																	 
														     			刘赛文,刘正,陈超.云南化工,2023,50(2):183-185
														     																	     
																	 | 
																  
																															
																	| [2] | 
																	 
														     			孟大利,刘庆博,杨惠琳,等.药学教育,2023,39(2):60-64
														     																	     
																	 | 
																  
																															
																	| [3] | 
																	 
														     			夏科学,黄秦.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6):55-57
														     																	     
																	 | 
																  
																															
																	| [4] | 
																	 
														     			徐志斌,冯金生,温鸿亮,等.大学化学,2017,32(4):17-20
														     																	     
																	 | 
																  
																															
																	| [5] | 
																	 
														     			汤新景,师晓萌,王超.大学化学,2023,38(2):38-40
														     																	     
																	 | 
																  
																															
																	| [6] | 
																	 
														     			钟刘洁,陈燕.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6):84-88
														     																	     
																	 | 
																  
																															
																	| [7] | 
																	 
														     			蒋卫华,李忠玉.化学教育,2015,36(4):26-29
														     																	     
																	 | 
																  
																															
																	| [8] | 
																	 
														     			杨青林,刘克松,田东亮.大学化学,2020,35(9):17-25
														     																	     
																	 | 
																  
																															
																	| [9] | 
																	 
														     			岑瑶,魏芳弟,胡琴.教育教学论坛,2023(19):129-132
														     																	     
																	 | 
																  
																															
																	| [10] | 
																	 
														     			柯馨瑶,卢伟.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1(9):101-106
														     																	     
																	 | 
																  
																															
																	| [11] | 
																	 
														     			曹曼丽,刘文婷,张秀莲.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4):27-34
														     																	     
																	 | 
																  
																															
																	| [12] | 
																	 
														     			陈震,王虹,董建.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12):125-129
														     																	     
																	 | 
																  
																															
																	| [13] | 
																	 
														     			章平平,甘莉,田丽,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6):6-13
														     																	     
																	 | 
																  
																															
																	| [14] | 
																	 
														     			张霞.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4(2):104-108
														     																	     
																	 | 
																  
																															
																	| [15] | 
																	 
														     			潘炳力,高嘉屿.化学教育,2016,37(6):77-80
														     																	     
																	 | 
																  
																															
																	| [16] | 
																	 
														     			冷元红,万莉,袁萍,等.化学教育,2013,34(7):6-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