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与思考
|
基于证据比较浓硝酸与稀硝酸的氧化性*
吕艳1 , 刘文兵2**
1.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连云港 222100; 2.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连云港 222006
Comparing Oxidizing Properties of Concentrated Nitric acid and Dilute Nitric Acid Based on Evidence
LV Yan1 , LIU Wen-Bing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Ganyu District Education Bureau, Lianyungang City, Lianyungang 222100, China;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Lianyungang Education Bureau,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摘要: 由高考试题中浓硝酸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较说起,阐述目前氧化性比较的谬误。从氧化性概念出发,以硝酸的氧化性为例,从结构、性质和电极电势3个方面寻找氧化性强弱比较的证据。通过改变条件(浓度、酸碱度等)对同一物质氧化性强弱变化的比较,从定性到定量,探究氧化(还原)性比较的思路及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 氧化性 ,
浓硝酸 ,
稀硝酸 ,
证据
收稿日期: 2024-01-15
基金资助: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五期重点课题“基于‘化学问证’的教学转向”(2023JY15-ZA12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学化学问题生成与解决机制研究”(D/2021/02/738)
通讯作者:
** E-mail:lwb3308@163.com
引用本文:
吕艳, 刘文兵. 基于证据比较浓硝酸与稀硝酸的氧化性* [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7): 89-94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分析:理科综合(2024年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23:183
[2]
朱玉军,李宗和.化学教育,2009,30(11):80-82
[3]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试题分析:化学(2024).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3:98
[4]
王祖浩.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册(必修).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3:64
[5]
(法)拉瓦锡.化学基础论. 任定成,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1
[6]
栗艳丽,袁振东.化学通报,2022,85(10):1267-1272
[7]
吴国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0):7-9
[8]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9]
达宏美拓. 硝酸密度与质量分数、摩尔浓度对照表[EB/OL].(2015-07-14)[2023-10-17]. http://www. dahometer.com/xwzx/jswz/63.html
[10]
胡武亭.化学教育,2001,22(9):47-48
[11]
游丹,王会生. 广州化工,2020,48(8):124-127
[12]
徐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7):37-39
[13]
张耀山.化学教育,1985,6 (4):53-57
[14]
顾晔.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 (7):74-75
[15]
严宣申.化学教育,2012,33(8):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