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
|
|
|
|
|
|
基于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活性炭对品红的吸附行为* |
蓝海航** |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广东中山 528454 |
|
Adsorption Behavior of Activated Carbon on Fuchsin Based on Handheld Digital Experiment |
LAN Hai-Hang** |
Sun Yat-sen Memorial Middle School, Zhongshan 528454, China |
|
摘要:利用手持技术(Vernier色度计)定量测定活性炭对品红的吸附过程,结合Python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活性炭对品红的吸附具有快速(0-1 h)和缓慢(1 h-4 h)2个阶段,4 h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22.46 mg/g;Redlich-Peterson模型(R2=0.997 0)和Langmuir模型(R2=0.995 1)拟合效果最佳,表明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导机制;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R2=0.992 7)优于准一级模型,揭示化学吸附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将传统活性炭吸附色素的定性实验转向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从现象观察到机理探究的完整实验流程,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对吸附过程的科学认知,也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
|
关键词: 活性炭,
品红,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手持技术
|
收稿日期: 2025-01-26
|
基金资助:*2025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一般项目课题“手持技术与 IRS 系统支持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5YQJK0582);2024年度中山市教育科研项目青年课题“具身视角下数字化赋能化学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2024155);2024年度立项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初中化学)项目 |
通讯作者:
**E-mail:lhh0217@qq.com
|
引用本文: |
蓝海航. 基于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活性炭对品红的吸附行为*[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17): 78-83
|
|
[1] |
钱扬义,王立新,林惠梅.手持技术数字化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理论构建与创新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
[2] |
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56-130
|
[3] |
毕华林.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4:61
|
[4] |
王祖浩.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64
|
[5] |
周青.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24:4-136
|
[6] |
钱扬义.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4:103
|
[7] |
裴坚.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24:70
|
[8] |
王祖浩.普通高中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选择性必修3).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4:89
|
[9] |
李君,朱桂华,张玲,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19):94-100
|
[10] |
金戈,刘丽,刘秉鑫,等.化学教育,2010,31(11):76-78
|
[11] |
陈默,胡明进.化学教育,2007,28(5):5-7
|
[12] |
詹益兴.化工小商品生产法(第二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20-323
|
[13] |
何婧,张冬青,乔金锁.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7):86-89
|
[14] |
Gupta S S, Bhattacharyya K G.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1, 162(1/2): 39-5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