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问题讨论与思考 |  |  |   |  |  
    					|  |  
    					| 氯化铁水解平衡中黄色原因的探究* |  
						| 周平1**, 俞娟娟1, 阙荣辉2 |  
						| 1.合肥市第一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2.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  
    					|  |  
    					| Investigation on Cause of Yellow Color in Hydrolysis Equilibrium of FeCl3 |  
						| ZHOU Ping1**, YU Juan-Juan1, QUE Rong-Hui2 |  
						| 1. Hefei No. 1 High School, Hefei 230000, China; 2.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  
					
						| 
								
									| 
											
                        					 
												
													
													    |  |  
													    |   摘要:盐类的水解平衡作为高中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后续内容,对高中生平衡观念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教材中浓盐酸的加入对FeCl3水解平衡的影响实验,易出现颜色误判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将浓盐酸替换为浓硫酸或浓硝酸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向0.01 mol/L氯化铁溶液中滴加1滴浓硫酸或者1滴浓硝酸后均可看到黄色褪去,溶液变成水合铁离子的本真颜色——浅紫色。向1 mol/L硝酸铁溶液中逐步加入浓硝酸后发现,溶液颜色受Fe3+与NO-3配位的影响而显浅黄色。FeCl3水解平衡中溶液显黄色的探究结果对于教材的修订也许有借鉴意义。
 |  |  
															| 关键词: FeCl3水解平衡, 
																																配位平衡, 
																																黄色原因 |  
															| 收稿日期: 2025-03-04 |  
															| 基金资助:*2023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K23089);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K3090) |  
															| 通讯作者:
																**E-mail:519491515@qq.com |  
														
															| 引用本文: |  
															| 周平, 俞娟娟, 阙荣辉. 氯化铁水解平衡中黄色原因的探究*[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17):                         	89-94 |  |  |  
													
																																													
																	| [1] | 孟超越,蔡晓庆.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17):102-108 |  
																	| [2] | 王晶,郑长龙.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择性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5 |  
																	| [3] | 刘宁.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4(2):61-62 |  
																	| [4] | 张杨,郭晓丽,王澜,等.化学教育,2016,37(23):68-72 |  
																	| [5] | 姚远,石小倩,吕召东,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21):33-38 |  
																	| [6] | 魏锐,宋万琚,王磊,等.化学教育,2008,29(1):69-70 |  
																	| [7] | 王磊,陈光巨.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择性必修2).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77 |  
																	| [8] | 宋天佑,徐家宁,程功臻,等.无机化学.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815 |  
																	| [9] | 王晶,郑长龙.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择性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0 |  
																	| [10] | 刘伟生.配位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385 |  
																	| [11] | 温利权.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21):108-1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