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
|
|
|
|
|
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涵与教学模式 |
李明越* |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上海 200062 |
|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Teaching Models of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hemistry |
LI Ming-Yue* |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
|
摘要:聚焦化学学科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探讨其理论内涵与价值、要素与特征及教学模式的延展。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体现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强调通过跨学科整合和具身化实践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科整合、推动教学变革、培育核心素养等。其关键要素包括主题选择、目标设置、情境创设、活动设计与评价方式等。还分析了STEM,STSE和SSI等教育理念对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拓展,阐明了这些教学模式如何丰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
|
关键词: 跨学科实践活动,
初中化学,
学科实践
|
收稿日期: 2025-01-03
|
通讯作者:
*E-mail:51264102006@stu.ecnu.edu.cn
|
引用本文: |
李明越. 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涵与教学模式[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19): 3-7
|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3] |
安桂清.全球教育展望,2022,51(5):14-26
|
[4] |
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教育研究,2021,42(12):55-63
|
[5] |
王磊,胡久华,魏锐,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6):24-29
|
[6] |
张庆,严文法.化学教学,2024(7):3-7
|
[7] |
任学宝,王小平.福建教育,2022(27):29-32
|
[8] |
胡久华.课程·教材·教法,2023,43(7):125-132
|
[9] |
林春福,杨天平.课程·教材·教法,2010,30(2):109-112
|
[10] |
张鸿儒,王小莲.中小学管理,2023(5):17-19
|
[11] |
王雨,毕华林.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13):9-13
|
[12] |
徐广华.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9):13-17
|
[13] |
孟璨.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
[14] |
邵朝友,崔允漷.全球教育展望,2017,46(6):11-19
|
[15] |
张玉华.全球教育展望,2023,52(3):48-61
|
[16] |
詹泽慧,季瑜,赖雨彤.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1):49-58
|
[17] |
陈丹,崔亚雪,李洪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4):1-6
|
[18] |
崔允漷,郭洪瑞.教育研究,2023,44(10):44-53
|
[19] |
李刚.课程·教材·教法,2023,43(7):11-17
|
[20] |
胡久华,张恺琦.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5):13-18
|
[21] |
李克东,李颖.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5-13
|
[22] |
李克东,李颖.教育信息技术,2017(10):3-10,13
|
[23] |
于晶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2):196-199
|
[24] |
周开军.化学教育,2012,33(1):31-32,38
|
[25] |
王哲,何彩霞.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3):56-62
|
[26] |
耿淑玲,唐丁,丁亚欣.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21):52-57
|
[27] |
张瑞林,胡久华,王磊.化学教育(中英文),2025,46(1):97-102
|
[28] |
刘辰艳,张颖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9):7-9
|
[29] |
朱玉成.教育科学,2013,29(6):21-2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