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
基于学习主题融合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 ——“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跨学科实践活动
刘红璐1,2 , 宋晓萌3 , 黄燕宁4** , 王磊1,2,5** , 丁灵巧3 , 左旭晶3 , 唐天伟2 , 王澜霏2
1.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化学教材研究) 北京 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北京 100875; 3.北京市八一学校 北京 100020; 4.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5.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5
Chemistry Review Instruction Integrated Learning Them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 Activity “Designing Low-Carbon Action Plan”
LIU Hong-Lu1,2 , SONG Xiao-Meng3 , HUANG Yan-Ning4** , WANG Lei1,2,5** , DING Ling-Qiao3 , ZUO Xu-Jing3 , TANG Tian-Wei2 , WANG Lan-Fei2
1.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al Materials, Beijing 100875, China; 2.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 Beijing Bayi School, Beijing 100020, China; 4.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5.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519085, China
摘要: 聚焦初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物质的化学变化”的主题大概念,建立促进学习主题融合发展的认识模型。以“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为载体,通过“低碳行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宜的低碳行动方案”“如何系统设计可行的低碳行动方案”等3个核心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态、系统的分类观、变化观、转化观,发展基于不同主题大概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的能力素养。结合教学实录及教学效果,反思总结促进学习主题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学习主题融合发展 ,
主题大概念 ,
化学复习
收稿日期: 2025-02-08
基金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度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使用的跟踪研究”(2023GH-ZDI-JJ-Y-06);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3年度一般课题“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校本课程资源研发的实践探索”(HD2023-105)。
通讯作者:
** 黄燕宁,E-mail:yanningh@126.com;王磊,E-mail:wangleibnu@126.com。黄燕宁、王磊为共同通信联系人。
作者简介 : 授课教师宋晓萌、丁灵巧、左旭晶,刘红璐、宋晓萌为共同第一作者
引用本文:
刘红璐, 宋晓萌, 黄燕宁, 王磊, 丁灵巧, 左旭晶, 唐天伟, 王澜霏. 基于学习主题融合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 ——“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跨学科实践活动[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21): 63-72
[1]
王雨, 毕华林.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10): 118-12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7
[3]
李德前, 张羿, 陈立铭.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7): 46-50
[4]
任晓蒙, 符爱琴.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5): 65-70
[5]
徐祝林.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5): 25-31
[6]
何震豪, 郑柳萍, 吴俊彦.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15): 50-57
[7]
袁芳.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13): 40-45
[8]
刘洋, 胡久华, 于静.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8, 39(21): 34-39
[9]
苏日平, 魏冰.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17): 31-37
[10]
周宸羽, 刘勇军, 刘晓玲, 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23): 43-49
[11]
王磊, 郭晓丽, 王澜, 等. 化学教育, 2015, 36(5): 15-21
[12]
胡久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7): 125-132
[13]
郑长龙.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13): 6-12
[14]
黄燕宁, 王磊, 胡久华, 等. 基础教育课程, 2023(6): 56-65
[15]
王磊.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19): 1-6
[16]
王磊.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8): 47-54
[17]
胡久华, 章洁妮, 林佩贤.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0(7): 55-60
[18]
牛丽亭, 王晓军, 刘华, 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11): 78-85
[19]
黄燕宁, 王磊.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1): 9-14
[20]
周冬冬. 初中生化学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173-190
[21]
胡久华, 褚童, 王静波, 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9): 6-14
[22]
胡久华, 隋鑫.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3): 91-95
[23]
卓国香.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9): 15-16
[24]
丁仲礼.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21(8): 54-61
[25]
李燃, 赵宸, 王磊, 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5): 37-44
[26]
张鲁华, 于丰收, 位健.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2): 1-7
[27]
焦念志.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2): 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