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料
|
|
|
|
|
|
勒夏特列原理的再考察——一百年来的评价 |
山口达明, 矢田一夫, 蔡明哲 |
日本化学史学会 |
|
|
摘要:勒夏特列(Le Chatelier)原理作为简单推测平衡移动方向的一般规律早已为人所知。它在大部分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是与黑斯(Hess)定律和质量作用定律等一起作为化学热力学领域的一个内容而提出的。
|
|
|
作者简介: 山口达明:化学博士,日本化学史学会秘书长。田矢一夫:理学博士。 |
引用本文: |
山口达明, 矢田一夫, 蔡明哲. 勒夏特列原理的再考察——一百年来的评价[J]. 化学教育(中英文), 1987, 8(3): 59-63,55
|
|
[1] |
L, pauling, (a) "College Chemistry",(1950, 1955, 1964),日译本《ちおベづ科学シリ一ル》,(金朋羲则.三田建,小迟丈夫译,平凡社,1958, 1966).
|
[b] |
"General Chemisry00 (1947, 1953, 1970),日译本《一般化学》,(罔集三,千原秀昭,桐山良一次,岩波书店,1951, 1958, 1974).
|
[2] |
巴黎大学的勒夏特列的继任者G·Urbain所著,日译本“一般化学”(1939)(稻村耕雄祝,白水社,1949)中写到:生物学的适应与同化的理论也相当于本原理.而且在力学中本原理把惯性定律所占有的位置说成是能量论中所占的位置.
|
[3] |
日译本《新物理化学》(藤代亮一译,东京化学同人出版,1964),第赫尔(de Heer)引用了这一部分.也许他非难本原理是具有盲目性、扩大性的解释,在最新的第四版(1972)中删掉了.
|
[4] |
H·Le Chatelier, Compt, rend, 99, 786(1884).
|
[5] |
F·Braun, Z·phys·Chem,1,259 (1887).
|
[6] |
又称勒夏特列—布隆原理.但勒夏特列木人,从最初发表到大约50年后的1933年,仍称为化学平衡移动定律.(laloi du dеplacement de 1'equiiibre chimiyue)
|
[7] |
P. Ehrenfest, Z. phys. Chem,77, 227 (1911).
|
[8] |
这一事情,相当于在文中2中论光的批判.
|
[9] |
C.Benedicla. Z. phys. Chem, IOU, 42(1922).
|
[10] |
R.Ruer.Z.phys.Chem, 110, 60(1924),
|
[11] |
K.Posthumns, Rec. trav. Chim, 52, 25 (1933).
|
[12] |
J.de Heer, 7. Ch}em. Educ, 32, 375 (1957);35, 133 (1958).
|
[13] |
A.Standen,J.Chem.Educ, 53,132(1958).
|
[14] |
藤井清久,(日本)化学史研究,No. 10, 5 (1979).
|
[15] |
小岛颖男,(日本)化学教育,17,83 (1969),
|
[17] |
千原秀昭,崎山捻, “化学平衡”,(化学同人出版,1975).
|
[18] |
G.W.Castellan, "physical Chemistry"(1964),日译本《物理化学》,(目黑谦次郎),田中公二,今村喜夫译,东京化学同人,1970).
|
[19] |
关于这个违反,过去勒夏特列本人也说受到Aries的“Thermo-dynamique" (1904)启示,1933年5月他根本没有触及Posthumus的报告[11]仍认为最初笔记(1887)[4]的表现虽然正确.但是更正了在把它进一步详细展开的.(Annales des Mines, 13, 200 (1888))论文中,有关平衡成分量变化的记述是错误的.(Compt, rend. 196, 1557 (1933)).
|
[20] |
有关其它计算参照注[12]、[15]、[16]、[24]中所列的文献.
|
[21] |
G.M. Bodner, J. Chem. Educ, 57, 117 (1980).
|
[22] |
以往的教科书(比如1b及ヵィァヱ《大学の化学》应川书店(1972))的说明中,只举了恰当的例子.
|
[23] |
在硫酸钠中随着温度的上升,其溶解度减少的是属于单斜晶系.关于结晶形态Bodner没有涉及到.
|
[24] |
I.prigogine,R.Defay,“Thermodynamique Chimique” (1950),日译本,《化学热力学·I、Ⅱ》(妹尾学译,ずぞだ书房,1966).
|
[25] |
19世纪末Mach. Helm. Ostwald等根据唯能论所提出的概念中分别也被称为强度因子(intensive factor, Intersitatsparameter)和容量因子(extensive factor, Quantitatsparameter).
|
[26] |
发表在1909年J, russ, phys, Ges.杂志上,1911年重新改写于Z.phys.Chem杂志上[7].赫尔指出,值得奇怪的是这一指摘没有引起后来任何人的注意.在日本,一獭雷信,仓桥治助著《化学热力学》(裳华房,1931)中采用了这一点,把本原理表示如下:“相在稳定时若加强强度因子.相就向着强度因子变弱的方向变化”.
|
[27] |
例如,就“热和温度有何不同”的问题而言,在高中阶段也能讲授这一概念,而且是有效的.
|
[28] |
R.M.Mazo.R.Banhard.J.Chem.Educ.49.639(1972). [29] R. S. Treptow, J.Chem. Educ, 57,417 (198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