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
|
|
|
|
|
|
谈平行反应及其表示法 |
王明华 |
浙江大学化学系 |
|
|
摘要:如何合理地书写无机化学中的平行反应,至今尚未引起化学界的足够重视。因而在许多书籍和某些化学杂志上存在一些混乱和不合理的表示法。本文通过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的分析和简单数学模型的研究,分析了其不合理之所在,在现今缺乏无机化学反应动力学数据的情况下,提出了既注意科学性又便于化学教学的合适而方便的表示法——即分别一一写出各平行反应,而不应把各平行反应混写在一个总的化学方程式中。此种方法在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
|
引用本文: |
王明华. 谈平行反应及其表示法[J]. 化学教育(中英文), 1984, 5(5): 20-23,30
|
|
[1] |
金松寿,“化学动力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3,65 (1959).
|
[2] |
John B.Butt,“Reaction Kinetics And Reactor Design”,Prentice-Hall InC, 23(1980).
|
[3] |
A.Glatsner and L.Veidenfeld,J.Am.Chem.Soc.,74, 2464-2467 (1952).
|
[4] |
南京师范学院《中学化学解疑》编写组,“中学化学解疑”,江苏人民出版社,24 (1979).
|
[5] |
广田钢藏,桑田敬治,“反应速度学”,(日)共立出版株式会社,31 (1971).
|
[6] |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通讯增刊“无机化学专辑”,1980年增刊总第二期,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通讯编辑室,48 (1980).
|
[7] |
A.A.Frost and R. G.Pearson. “Kineticsand Mechanism” 2nd Ed.,John Wiley and Sons,Inc .,160一166(1961).
|
[8] |
S.W.Benson,“The Foundations of Chemical Kinetics”,McGraw一Hill Book Company,Inc.,23 (1960).
|
[9] |
①同5,17一18.⑧神谷功,“现代化学通说”,(日)培风馆.245 (197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