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讨论与思考
|
|
|
|
|
|
|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分解)反应的关系探讨 |
1. 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2. 湖南湘潭市第二中学 411100 |
|
|
|
摘要:通过分析论证了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教学结论的不确切性。明确指出,三碘化钾的生成与分解、金属羰基化合物的生成与分解都是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是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由于它们都是配位反应,在反应前后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因此它们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
| 关键词: 单质,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
|
|
| 基金资助:国家级化学特色专业资助 |
|
通讯作者:
李大塘
E-mail: dtlhx@163.com
|
| 引用本文: |
|
李大塘, 封朝霞, 王建, 汤建庭.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分解)反应的关系探讨[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4, 35(11): 89-90
|
|
| [1] |
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7
|
| [2] |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下册). 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23
|
| [3] |
(澳)Aylward G H, Findlay T J V. SI化学数据表. 周宁怀,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110
|
| [4] |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上册). 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59
|
| [5] |
(美) Cotton F A, Wilkinson G.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3rd). 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译. 高等无机化学(上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666-667
|
| [6] |
(美) Cotton F A, Wilkinson G.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3rd). 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译. 高等无机化学(下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197
|
| [7] |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下册).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888
|
| [8] |
张青莲,申泮文. 无机化学丛书( 第九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96, 344
|
| [9] |
朱文祥,刘鲁美. 中级无机化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83
|
| [10] |
李大塘, 郭军. 化学教育, 2000, 21(2):34-35
|
| [11] |
李大塘, 郭军. 化学教育, 2000, 21(10):41- 42
|
| [12] |
魏锐, 宋万琚,王磊,等. 化学教育. 2008, 29(1): 69-71
|
| [13] |
李大塘, 王辉宪. 化学教育, 2001, 22(11):44-46
|
| [14] |
李大塘. 化学教育, 2004, 25(11):53-55
|
| [15] |
李大塘, 刘永红. 化学教育, 2012, 33(7):67-6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