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介绍
|
|
|
|
|
|
稀土材料应用简介 |
游晓莉, 彭蜀晋, 张丹, 周媛, 王悦 |
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成都 610068 |
|
|
摘要:稀土材料具有优异的磁、光、电性能,不仅在传统材料领域,而且在现代高新技术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稀土材料开发、应用现状及研发的前景。
|
|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稀土材料,
冶金工业,
发光材料,
磁性材料,
储氢材料
|
|
通讯作者:
彭蜀晋.E-mail:pshujin@163.com
E-mail: pshujin@163.com
|
引用本文: |
游晓莉, 彭蜀晋, 张丹, 周媛, 王悦. 稀土材料应用简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1, 32(9): 3-6
|
|
[1] |
邓志民,李德峰.世界有色金属,2001,(4):29
|
[2]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下册).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0-833
|
[3] |
古国榜,李朴.无机化学.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62
|
[4] |
李树江.稀土,2000,(1):58
|
[5] |
赵凡,赵仕林,王咏梅.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3(4):120-121
|
[6] |
刘锦新,朱亚先,高飞.无机元素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16
|
[7] |
邵庄,余炳锋,江平汉.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2):52-53
|
[8] |
朱虹,穆柏春.佛山陶瓷,2007,(1):35
|
[9] |
刘余九.中国稀土学报,2007,25(3):261
|
[10] |
李颖,赵永亮.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5):10
|
[11] |
红枫.世界有色金属,1999,(7):32
|
[12] |
李淑英,陈双平.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增刊):5
|
[13] |
Pecharskey V K, Gschneidner Jr K A. Phys.Rev. Lett.,1997,78,(23)4494.
|
[14] |
吴卫,冯再,郭立君.中国稀土学报,2005,23(1):48
|
[15] |
陈建军,杨庆山.湖南有色金属,2007,23(5):31
|
[16] |
黄小卫,庄卫东,李红卫等.稀有金属,2004,28(4):712-713
|
[17] |
刘蓉生.四川稀土,2007,(4):31-32
|
[18] |
周建伟.化学教育,2008,29(1):6
|
[19] |
贺海钧,赵英.稀土,2006,27(6):92
|
[20] |
郭耘,卢冠忠.中国稀土学报,2007,25(1):6
|
[21] |
Hedges S W. Yeh J T. Environ. Prog..1992,11(2):98
|
[22] |
林河成.有色金属,2002,(7):9
|
[23] |
黄绍东,李学舜.稀土,2008,29(1):59
|
[24] |
潘杏平.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5):13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