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
|
|
|
|
|
|
趣味性和益智性化学小实验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 |
姚婵, 姜大雨 |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
|
Interesting and Intellectual Chemical Experiments in Children Scienc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
YAO Chan, JIANG Da-Yu |
College of Chemistry,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
|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融入化学小实验对于推动幼儿科学教育完整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想法,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与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合作,开展了题为“我是小小魔法师”的主题课程,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设计了系列趣味性和益智性化学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受到了幼儿园小朋友的喜爱,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
关键词: 化学小实验,
幼儿,
科学启蒙教育
|
|
通讯作者:
姚婵
E-mail: yaoc114@163.com
|
引用本文: |
姚婵, 姜大雨. 趣味性和益智性化学小实验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8, 39(19): 57-61
|
|
[1] |
郑三元. 学前教育研究,2005(3):5-8
|
[2] |
许亚莉. 肇庆学院学报,2002(3):71-75
|
[3] |
谢贤娇. 科普童话,2016(37):34
|
[4] |
梁艺乔,陈优,高静. 学周刊,2016(35):217-218
|
[5] |
胡静.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6):114-117
|
[6] |
王涛涛. 化学教育,2007,28(8):17-20
|
[7] |
董迎春. 学周刊,2013(26):207
|
[8] |
费菲. 新西部,2016(12):161
|
[9] |
周荣荣. 教育观察,2016(11):116-117
|
[10] |
孙英娇. 才智,2012(31):100
|
[11] |
孟丽萍. 新西部,2015(11):145
|
[12] |
(美)希尔达·杰克曼. 早期教育课程——架起儿童通往世界的桥梁. 2版. 杨巍,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1-26
|
[13] |
马文娟. 科教文汇,2013(12):93-94
|
[14] |
王炜祺,张凤,陈凯. 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3(12):50-52
|
[15] |
曹中平. 幼儿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40
|
[16] |
孙艳霞. 学周刊,2013(26):208
|
[17] |
中国儿童专家组. 中国儿童思维培养——0~7岁婴幼儿思维能力训练与指导. 北京:华龄出版社,30-35
|
[18] |
吉静. 学周刊,2014(2):239
|
[19] |
马延菊.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3):27-29
|
[20] |
彭琦凡. 福建教育,2013(5):40-43
|
[21] |
谭波. 求知导刊,2014(6):105
|
[22] |
张晓红. 现代阅读,2013(10):34
|
[23] |
王玥,李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14(2):125-127
|
[24] |
成海燕. 吉林教育,2014(34):126
|
[25] |
陈玲.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4):112
|
[26] |
徐建芳. 江西教育,2013(33):63
|
[27] |
张玉梅. 学前教育研究,2004(10):25-26
|
[28] |
阮碧霞. 科教文汇,2016(6):140-141
|
[29] |
高潇怡. 学前教育研究,2006(7/8):61-63
|
[30] |
冯雅静. 学前教育研究,2015(3):67-69
|
[31] |
许春花. 知识文库,2016(20):203
|
[32] |
王桂英. 学周刊,2015(32):234
|
[33] |
王强. 未来英才,2015(1):270
|
[34] |
王秀琴. 现代阅读,2013(10):209
|
[35] |
张静. 才智,2013(23):166
|
[36] |
赵丽娜. 学周刊,2015(32):239
|
[37] |
叶钟. 学前教育研究,2006(1):42-43
|
[38] |
张暖暖. 科技创新导报,2013(25):157
|
[39] |
刘松青. 教育家,2016(44):90-91
|
[40] |
严海霞. 教育,2016(4):13
|
[41] |
庄爱平. 成都大学学报,2008(10):100-102
|
[42] |
陈晓芳. 教育探索,2016(6):129-13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