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例
|
|
|
|
|
|
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化学教学实践——以“认识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为例 |
郑军* |
重庆巴蜀中学校 重庆 400013 |
|
Teaching of Polarity of Bonds and Polarity of Molecules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
ZHENG Jun* |
Chongqing Bashu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400013, China |
|
摘要:立足化学核心素养,凸显“宏微结合”,以“认识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以牙签小实验引出化学问题,在习得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理论知识之后,再回到生活中有机分子的极性特点,引出表面活性剂的系列性质,由宏入微、由微知宏、宏微结合,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地。
|
|
关键词: 化学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宏微结合,
化学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
|
通讯作者:
*E-mail:396660965@qq.com
|
引用本文: |
郑军. 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化学教学实践——以“认识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 41(21): 22-27
|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
[2] |
郑长龙, 孙佳林.课程·教材·教法,2018(4):71-78
|
[3] |
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
[4] |
刘庆文. 化学教学,2014(8):79-82
|
[5] |
田彬.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知识点滴//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306-308
|
[6] |
严业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5):70-72
|
[7] |
丁赤, 翁之望.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416-418
|
[8] |
梁晓琴, 苏宇,郑妍,等.化学教育,2014,35(3):76-78
|
[9] |
张姝, 蔡莉,梁晓琴,等.化学教育,2012,33(12):104-106
|
[10] |
张爱华. 化学教育,2008,29(1):73
|
[11] |
彭笑刚. 物理化学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12
|
[12] |
吴国庆, 等.无机化学(下册).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8-101
|
[13] |
盛根玉. 化学教学,2011(11):57-6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