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点
|
化学哲学:化学学科理解维度解构与水平提升路径
吴俊杰, 姜建文*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Philosophy of Chemistry: An Approach to De-Structure the Dimensions in Understanding of Chemistry Discipline and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WU Jun-Jie, JIANG Jian-We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摘要: 经文献分析发现在化学学科理解相关研究中出现一个共性问题,即对化学学科理解的对象认知不一,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基于此,通过对化学学科理解对象的文献观点分析发现,文献所述化学学科理解对象皆差异性地指向化学知识、化学史及化学哲学三大范畴,但其指向化学哲学的过程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因此通过分析化学哲学本体、化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本质、化学教学与化学哲学的“供需”关系,探讨基于化学哲学视角系统梳理化学学科理解对象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必要性。最终认为化学哲学是一个系统且具学理性的化学学科理解维度解构路径,同时也是认知主体获得深度且系统的化学学科理解的水平提升路径。
关键词: 化学学科理解 ,
化学哲学 ,
维度解构 ,
水平提升
通讯作者:
* E-mail:jjw999@163.com
引用本文:
吴俊杰, 姜建文. 化学哲学:化学学科理解维度解构与水平提升路径[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5): 8-13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6
[2]
郑长龙.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120-125
[3]
马愿愿, 王伟,王后雄.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9):21-25
[4]
王云生. 基础教育课程,2019(24):72-77
[5]
肖中荣. 化学教学,2020(1):8-11
[6]
王琪琪.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的探查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7]
杨彩云.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8]
王伟.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9]
李俊红. 化学教学,2020(5):46-50
[10]
邵涵. 基于学科理解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11]
杨素红, 李保民.化学教与学,2020(11):53-56
[12]
杨梓生. 化学教与学,2017(3):13-15
[13]
王伟, 王后雄.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0):97-104
[14]
马云云, 吴星.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3):67-71
[15]
毕华林, 万延岚.课程·教材·教法,2014,34(4):76-83
[16]
卢巍. 当代教育科学,2010(18):62-64
[17]
孙建明, 王后雄.课程·教材·教法,2014,34(3):67-72
[18]
朱玉军. 中国教育学刊,2013(11):70-74
[19]
黄燕宁.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6):6-7
[20]
陆军. 教育科学研究,2015(8):55-59
[21]
杨先碧, 阮慎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3-5
[22]
《化学哲学基础》编委会. 化学哲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3]
廖正衡.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8):47-52
[24]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5]
王德胜. 化学方法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
[26]
邱道骥. 化学哲学概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1
[27]
胡克英. 教育研究,1979(3):20
[28]
张嘉同. 化学教育,1986,7(4):29-35,63
[29]
张霄, 吴晗清.化学教育,2015,36(15):77-80
[30]
何明溪, 王元鹏.化学教育,1994,15(7):3-6
[31]
陈晓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S1):20-24
[32]
余淞发, 邓峰,钟媚,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5):73-77
[33]
杨永珍. 化学教育,2013,34(9):3-6
[34]
赵妍, 任红艳,戴乐,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21):49-53
[35]
Deng F,Chen D T,Tsai C C,et al.Science Education,2011,95(6):961-999
[36]
Deng F.Facilitat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Sophisticated Argumentation About Nature of Science.Singapore: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2
[37]
邓峰, 车宇艺,李艾玲.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38(3):6-11
[38]
包士敏. 化学教育,2003(Z1):85-86,95
[39]
蔡铁权, 姜旭英.全球教育展望,2008(8):77-82
[40]
梁永平. 教育科学,2013,29(5):58-63
[41]
Matthews M R.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ce Teaching.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985
[42]
Talanquer V.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13,90(7):832-838
[43]
Lakatos I.Proceedings of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1970:9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