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
|
|
|
|
|
|
教育学专业+“微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研究*——教育学专业+微化学教育专业 |
殷世东, 桑安琪** |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
|
Modular Setting of Education Majors and “Micro Majors” Curriculum: Micro Chemistry Education |
YIN Shi-Dong, SANG An-Qi** |
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50117,China |
|
摘要:教育学(本科)专业+“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契合新时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助力教育学专业转型升级而提出的。本研究以微化学教育专业为例,解析教育学本科专业+“微专业”基本教育理念,并从教育学专业+微化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设置,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方案和实施策略,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
|
关键词: 教育学专业,
化学,
微化学教育专业,
课程模块化,
复合型人才
|
|
基金资助:*2022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教育学本科专业+‘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
通讯作者:
**E-mail: sangaq0820@163.com
|
引用本文: |
殷世东, 桑安琪. 教育学专业+“微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研究*——教育学专业+微化学教育专业[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12): 55-60
|
|
[1] |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主要篇目介绍[N].人民日报,2006-08-12(001)
|
[2] |
张书洋,刘长江,钱钰,等.高教学刊,2023,9(22):94-97
|
[3] |
别敦荣.现代大学教育,2001(5):70-77
|
[4] |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2,158
|
[5] |
杨霜霜,管华,姜建文.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3):85-92
|
[6] |
郑长龙.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120-125
|
[7] |
梁永平.化学教育,2012,33(6):1-5
|
[8] |
朱鹏飞.化学教学,2018(10):10-14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10] |
杜威.杜威全集(第8卷).马明辉,周小华,江怡,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3
|
[11] |
闫广芬,武莹.成人教育,2022,42(1):52-57
|
[12] |
周毅.情报资料工作,2021,42(6):5-12
|
[13] |
崔玉荻.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3):70-7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