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与思考
|
再论物质酸性强弱的比较* ——乙酸和碳酸
魏思宇1 , 彭兰花2 , 汪秋英1 , 张小亮1**
1.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2.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江西南昌 330038
Discussion on Comparison of the Acidity of Substances: Acetic Acid and Carbonic Acid
WEI Si-Yu1 , PENG Lan-Hua2 , WANG Qiu-Ying1 , ZHANG Xiao-Liang1**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 Nanchang No. 2 Middle School, Nanchang 330038, China
摘要: 针对高中阶段常见物质酸性强弱的比较问题,以乙酸和碳酸为研究对象,以电子效应和电离常数为切入点对此二酸的酸性强弱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比较。对乙酸能和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的机理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比较中学阶段常见物质酸性强弱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关键词: 酸性 ,
乙酸 ,
碳酸 ,
电子效应 ,
电离常数 ,
反极化作用
基金资助: *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平台的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No.JXJG-22-2-9);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化学史与中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SZUSDHX2023-1015);江西省2023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YC2023-S294)
通讯作者:
** E-mail:xlzhang@jxnu.edu.cn
引用本文:
魏思宇, 彭兰花, 汪秋英, 张小亮. 再论物质酸性强弱的比较* ——乙酸和碳酸[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17): 111-113
[1]
肖春丽, 钱扬义, 刘身权, 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6 (6): 48-52
[2]
徐小健.化学教与学, 2016 (12): 54-55
[3]
白建娥.化学教育, 2009, 30(11): 17-19
[4]
张振华. 化学教学, 1989 (2): 34-36
[5]
张何.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 2020 (7): 10-12
[6]
樊正林. 化学教育, 2002, 23 (6): 36-38
[7]
崔守贤. 化学教学, 1986(4): 42
[8]
刘洋, 林友文.化工高等教育, 2012, 29(1): 105-108
[9]
潘英明, 谭雪友.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146-147
[10]
孙喜龙.张家口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2): 27-30
[11]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上册). 6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392-393
[12]
Appel A M, Bercaw J E, Bocarsly A B, et al. Chemical Reviews, 2013, 113: 6621-6658
[13]
王治平, 师竹, 文远.化学教学, 1984(5): 31-33
[14]
唐瑞娟.化学教学, 1988 (1): 24-26
[15]
Wight C A, Boldyrev A I.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5, 99: 12125-12130
[16]
王福海, 覃松.广州化工, 2020, 48(21): 5-6
[17]
岳文虹, 苑凌云. 追寻化学教育的本源.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