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化学
|
|
|
|
|
|
酸碱指示剂的发展方向 |
徐慧, 徐强 |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山东烟台 264025 |
|
|
摘要:介绍了酸碱指示剂的基础知识和选择依据,重点介绍了目前天然植物色素在酸碱指示剂和酸碱滴定中的应用。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纳米技术和DNA结构转变的无污染环保指示剂更加值得关注。
|
|
关键词: 酸碱指示剂,
天然植物色素,
纳米技术,
环保指示剂,
酸碱滴定
|
|
基金资助: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项目(BS209SW040) |
通讯作者:
徐慧,E-mail:xhsinap@gmail.com
E-mail: xhsinap@gmail.com
|
引用本文: |
徐慧, 徐强. 酸碱指示剂的发展方向[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0, 31(9): 3-5
|
|
[1]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4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2-65
|
[2] |
徐功华, 魏得良, 王国平.郴州医专学报, 2001, 3(1): 45-46
|
[3] |
李芳清.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 29(1): 88-91
|
[4] |
张成志, 叶芳胜, 周华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1(2): 177-179
|
[5] |
Buddhadev S, Eugene W B, Philip W W.Analytical Chimica Acta, 1957, 17: 355-359
|
[6] |
Alexaki-Tzivanidou H, Kounenis G.Microch emical Journal, 1978, 23(4): 530-536
|
[7] |
韦友欢, 韦良兴, 王丽平, 等.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73-74
|
[8] |
刘志明, 张瑞, 张金利.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7, 24(10): 49-51
|
[9] |
米广春, 马辉.化学教育, 2008, 29(3): 69
|
[10] |
鲁蓉蓉, 董海丰, 汪无际, 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4): 76-78
|
[11] |
张新娥.科学与自然, 2007, (3): 48-48
|
[12] |
方荣美.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 17: 182-184
|
[13] |
方荣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8 (1): 77-79, 83
|
[14] |
王寿红.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3): 29-33, 45
|
[15] |
邹勇, 杨勇琴, 罗孝素.凯里学院学报, 2007, 25(6): 48-49
|
[16] |
罗先平, 陶鹂, 冯华荣.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7(4): 35-39
|
[17] |
Wang L, Zhang J, Huang Q, et al.Gold Bullet in, 2008, 41(1): 36-40
|
[18] |
Wang L, Liu X, Yang Q, et al.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in press
|
[19] |
Friend S H, Bernards R, Rogelj S, et al.Nature, 1986, 323: 643-646
|
[20] |
Li H X, Rothberg L J.J.Am.Chem.S oc., 2004, 126:10958-1096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