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学专业化学教育
|
|
|
|
|
|
PPPTS模型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美拉德反应 |
谢玮** |
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
|
Application of PPPTS Mode in Food Chemistry Teaching:Maillard Reaction |
XIE Wei** |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554300,China |
|
摘要:食品化学不仅聚焦食品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特性,更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融合,深度关联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是食品化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以美拉德反应教学节段为例,从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与教学反思等3个方面进行论述。围绕“学到深处、用到实处”的教学理念,深度探讨PPPTS模型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持续改进本课程教学质量,为食品行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
|
关键词: PPPTS模型,
食品化学,
教学设计,
美拉德反应
|
收稿日期: 2024-09-10
|
基金资助:* 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22314);铜仁学院一流本科教育专项项目(YLBK-2024056);贵州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贵州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通讯作者:
** E-mail: xieweitrxy@163.com
|
引用本文: |
谢玮. PPPTS模型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美拉德反应[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16): 93-101
|
|
[1] |
阚建全.食品化学.4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2
|
[2] |
Hodge E J.J.Agric.Food Chem.,2002,1(15):928-943
|
[3] |
高玉璧.甘氨酸与葡萄糖Maillard反应机理以及丙酮醛抑制机制的计算研究.上海: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
|
[4] |
Li Y,Wang Y,Liu Z,et al.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2024,30(9):312
|
[5] |
李厚金,肖华,黎懿漳,等.大学化学,2023,38(4):22-34
|
[6] |
苑彬,金慧,骈琳,等.轻工学报,2024,39(2):60-68
|
[7] |
韩美仪,刘婧,胡娜,等.中国调味品,2023,48(3):210-215
|
[8] |
尹瑞旸,刘霞,郭立芸,等.中国酿造,2023,42(12):1-8
|
[9] |
段静瑶,王禹,王志龙,等.中国调味品,2024,49(2):199-202
|
[10] |
邓仕彬.蛋氨酸-葡萄糖Amadori化合物热加工风味的形成机制及调控方法.无锡: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3
|
[11] |
李奕奕,冉鸣.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16):1-10
|
[12] |
Zhang Q,Yue W,Zhao D,et al.Food Chemistry,2022,384:132556
|
[13] |
王铖,唐霞,宁超美,等.中国粮油学报,2024,39(12):218-226
|
[14] |
涂超逸,邹思瑾,袁方.食品科学,2025,46(12):84-91
|
[15] |
陈海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7(1):141-145
|
[16] |
李玉婷,孙贝贝.广东化工,2023,50(1):208-210
|
[17] |
陈海华,慕鸿雁,王雨生.安徽农学通报,2022,28(4):150-155
|
[18] |
谢玮.农产品加工,2022(7):100-101,105
|
[19] |
刘欢.北京烤鸭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鉴别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0
|
[20] |
Nursten E H.The Maillard reaction:Chemistry,biochemistry and implications.Cambridge:RSC,2005
|
[21] |
(美)斯里尼瓦桑·达莫达兰.食品化学.5版.江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
[22] |
杨悦颖.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后呈色物质研究.郑州:河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
|
[23] |
瓮亚楠,马晓蕊,陈涛,等.食品与发酵工业,2025,51(2):320-330
|
[24] |
刘鑫,唐蜜,向月华,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9):1-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