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与思考
|
|
|
|
|
|
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示意图的科学性探讨 |
李大塘, 汤建庭, 刘永红 |
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
|
|
摘要:通过实验深入研究并解释了教科书普遍介绍的标准氢电极示意图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同时指出,教科书中一些代表性的插图或示意图存在印刷错误,含糊不清,甚至严重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并予纠正。
|
|
关键词: 教科书,
示意图,
科学性
|
|
引用本文: |
李大塘, 汤建庭, 刘永红. 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示意图的科学性探讨[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4, 35(6): 53-57
|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1243, 690
|
[2] |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普通化学. 第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66
|
[3] |
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无机化学(上册).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75, 197-199
|
[4] |
宋天佑. 简明无机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49
|
[5] |
南京大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94-95
|
[6] |
陈荣三, 张树成, 黄孟健,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45-146
|
[7] |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上册).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425
|
[8] |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上册).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68, 411
|
[9] |
李启隆, 迟锡增, 曾泳淮,等. 仪器分析.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72
|
[10] |
上海化工学院物理化学教研组. 物理化学(中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237
|
[11] |
《无机化学》编写组. 无机化学(上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279
|
[12] |
[美]Shriver D F, Atkins P W, Langford C H 著.无机化学. 高忆慈, 史启祯, 曾克慰,等译.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56
|
[13] |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普通化学. 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67
|
[14] |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上册).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28
|
[15] |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3, 376
|
[16] |
万洪文, 詹正坤. 物理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40
|
[17] |
胡英, 陈学让, 吴树森. 物理化学(中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243
|
[18] |
吉林大学. 物理化学(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57
|
[19] |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上册).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24, 174-177
|
[20] |
黄可龙. 无机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167, 264, 445, 523, 503
|
[21] |
http://wlxt.whut.edu.cn/new/pthx/wlkc/chap09/2_2.html
|
[22] |
薛思佳. 有机化学(上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20
|
[23] |
田厚伦. 有机化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77
|
[24] |
谷文祥. 有机化学.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32
|
[25] |
刘峥颢. 有机化学.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 119
|
[26] |
高鸿宾. 有机化学. 第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06
|
[27] |
赵建庄, 张金桐. 有机化学.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12
|
[28] |
高坤, 李赢, 王清廉,等. 有机化学(上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14
|
[29] |
陈光旭. 有机化学(二)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9
|
[30] |
邢其毅, 徐瑞秋, 周政. 基础有机化学(上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42
|
[31] |
曾昭琼. 有机化学(上册) .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06-140
|
[32] |
李大塘, 刘永红.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3(3): 50-51
|
[33] |
章烨. 有机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166
|
[34] |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55
|
[35] |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9
|
[36] |
李大塘, 刘永红.化学教学,2012(11):77-78
|
[37] |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下册).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49, 781, 869
|
[38] |
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无机化学(下册).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588,456,728,433
|
[39] |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下册).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591, 883
|
[40] |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下册).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450, 469, 595
|
[41] |
《无机化学》编写组. 无机化学(下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195, 222
|
[42] |
李大塘, 郭军.化学教育, 2000, 21(2):34-35
|
[43] |
李大塘, 郭军.化学教育, 2000, 21(10):41-42
|
[44] |
李大塘, 王辉宪.化学教育, 2001, 22(11):44-46
|
[45] |
李大塘.化学教育, 2004, 25(11):53-55
|
[46] |
李大塘, 刘永红. 化学教育, 2012, 33(7):67-6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