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
|
|
|
|
科学精神的诠释及其在我国的境遇 |
耿淑玲 |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长沙 410081 |
|
|
摘要:源自于古希腊理性精神的科学精神,近代以来,被诠释为对自然之法的信奉、对自然规律的探求,以及实证、分析、质疑、求真等精神。在我国,科学精神被理解为求是、求真。但由于片面强调求真“止于至善”,强调科学的实用性,以及个体独立精神的匮乏,模糊性、直觉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宗教情感的缺失等原因致使我国的科学精神至今不很发达。在化学教育中,可以通过教材编写、注重过程教学、开展与科学有关的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
关键词: 科学精神,
当代诠释,
独立精神,
思维方式,
过程教学,
课外活动
|
|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CJJ003);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科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人文关怀为视角”(化110651) |
通讯作者:
E-mail:
|
引用本文: |
耿淑玲. 科学精神的诠释及其在我国的境遇[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3, 34(7): 10-12
|
|
[1] |
(美)乔治·萨顿著.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7-38
|
[2] |
(德)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13
|
[3] |
王善博.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51
|
[4] |
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8-109
|
[5] |
(宋)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7:212
|
[6] |
马来平.哲学与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148-149
|
[7] |
衣俊卿.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求是学刊,1992,(1):5
|
[8] |
(德)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1
|
[9] |
(德)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6
|
[10] |
余天桃,刘玉玲.化学史中科学精神的探析.化学教育,2002,23(7,8):87
|
[11] |
相佃国.化学教育,2013,34(3):77-80
|
[12] |
赵映荷.化学教育,2013,34(2):42-44
|
[13] |
陈懿.化学教育,2012,33(10):71-7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