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理论课教学 |  |  |   |  |  
    					|  |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 杨风霞, 安彩霞, 王爱荣 |  
						| 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  
    					|  |  
    					|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Mode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Abilities |  
						| YANG Feng-Xia, AN Cai-Xia, WANG Ai-Rong |  
						| Schoo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  
					
						| 
								
									| 
											
                        					 
												
													
													    |  |  
													    | 摘要: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延伸设问、布置另类作业、改进实验考核办法、丰富综合和设计实验内涵、加强综合训练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对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  |  
															| 关键词: 创新教育, 
																																物理化学, 
																																教学模式 |  
															|  |  
															| 基金资助:河南科技学院2016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10058) |  
															| 通讯作者:
																杨风霞   
																																 E-mail: yfxia@hist.edu.cn |  
														
															| 引用本文: |  
															| 杨风霞, 安彩霞, 王爱荣.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6, 37(24):                         	16-20 |  |  |  
													
																																													
																	| [1] | 曹映玉,杨恩翠.化学教育,2016,37(6):23-27 |  
																	| [2] | 那立艳,张树彪,华瑞年,等.化学世界,2009(11):703-705 |  
																	| [3] | 杜为红. 化学教育,2008,29(6):35-36 |  
																	| [4] | 庞秀江,陈利,赵继宽.化学教育,2008,29(2):39-40,44 |  
																	| [5] | 杨风霞,连照勋,王爱荣.化学教育,2011,32(8):28-31 |  
																	| [6] | 杨风霞,连照勋.大学化学,2012,27(4):23-26 |  
																	| [7] | 那立艳,张树彪,华瑞年,等.化学世界,2008(9):574-576 |  
																	| [8] | 王新平, 王旭珍, 田福平,等.化工高等教育,2006(4):89-90 |  
																	| [9] | 沈文霞.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1-212 |  
																	| [10] | 刘俊杰,周亚平,李松林.物理化学(上册).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5 |  
																	| [11] | 任素贞,贺民,纪敏,等.化工高等教育,2015(4):67-69. |  
																	| [12] | 魏献军,常照荣,陈君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4,26(6):84-8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