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评价
|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实践——以“化学与文物考古”课程为例
白凤华* , 薛辉, 郭艳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1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aking the Course of Chemistry and Archaeology as Example
BAI Feng-Hua* , XUE Hui, GUO Y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
摘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通过课程实施来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以“化学与文物考古”课程为例,归纳出了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做法和实践经验,特别是此课程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到了跨学科素养形成所依赖的跨学科内容,从而为高校培养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跨学科人才提供重要抓手。因此,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可为高校交叉学科融合的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关键词: 学科交叉融合 ,
通识选修课程 ,
实践探索 ,
化学文物考古
通讯作者:
* E-mail:f.h.bai@imu.edu.cn
引用本文:
白凤华, 薛辉, 郭艳.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实践——以“化学与文物考古”课程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8): 17-22
[1]
王建华.高等理科教育,2020(1):19-27
[2]
车宇凡, 肖迎红.高等理科教育,2019(2):66-71
[3]
李星, 周先礼, 郑良,等.广东化工, 2018,45(8): 240-241
[4]
张亮亮.广州化工, 2018,46(9): 143-145
[5]
张伟, 邹丽娟.山东化工, 2018,47(18): 114-117
[6]
李丽萍, 张璐.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40(10): 6-11
[7]
刘超.新材料产业, 2016(1): 66-71
[8]
刘林学.化学通报,1989(3): 62-65
[9]
方佑龄, 赵文宽.大学化学,1991,6(6): 31-33
[10]
牛振江, 周小顺, 张俊.化学教育, 2016, 37(12): 78-81
[11]
原帅,黄宗英,贺飞.中国高校科技, 2019(12): 4-7
[12]
靳淑敏.教育探索, 2003(7): 18-20
[13]
周硕林, 朱相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7): 161-162
[14]
周嘉华. 大众化学化工史(古代化学知识的沉淀上篇).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15]
宋迪生, 宋湘. 青铜·古墓·金丹术——古文物中的化学奥秘. 2版.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
[16]
宋迪生. 文物与化学.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2
[17]
周嘉华. 文物与化学.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0
[18]
赵匡华. 中国古代化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9]
周嘉华. 化学通报, 1984(5): 56-61
[20]
陈铁梅. 科技考古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1]
潘春旭, 廖灵敏, 傅强, 等. 古代青铜器中铅的作用及其显微组织特征//韩宏伟.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46-48
[22]
周晓明.高教探索,1999(4): 3-5
[23]
赵瑞廷. 首都博物馆文物科技研究.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