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
|
提升教师学科理解能力:缘起、意义及策略*
姜显光1** , 郑长龙2 , 赵红杰3
1.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2.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吉林长春 130024;
3.辽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辽宁沈阳 110032
Improving the Subject Understanding Ability of Teachers:Origin,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JIANG Xian-Guang1** , ZHENG Chang-Long2 , ZHAO Hong-Jie3
1.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 Institute of Chem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3.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Center, Liaon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henyang 110032, China
摘要: 2018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颁布实施,其主旨要义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必须提升教师的学科理解能力。缘起:学科融合是未来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学科知识是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前提,新一轮教育改革重视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科理解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项之一,学科知识理解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意义:精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深化对学科知识内涵的认识、理解,深化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的认识,为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提供基本保障。策略: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站在课改前沿;学科教师:由点带面,实现整体提升;科学概念:划分结构,赋予学科功能;理解方法:凝练本原,抽提认识视角。
关键词: 学科教师 ,
学科理解能力 ,
学科知识 ,
科学概念
基金资助: *2022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基于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师范生学科素养模型构建及测评研究”(项目编号:2022lslwzzkt023);2021年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YJSJG320210073);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中学化学原子结构学习进阶研究”(项目编号:BS201923)
通讯作者:
**E-mail:happyjxg1215@163.com
引用本文:
姜显光, 郑长龙, 赵红杰. 提升教师学科理解能力:缘起、意义及策略* [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17): 94-99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郑长龙.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120-125
[3]
王伟, 王后雄.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0):97-104
[4]
王云生. 基础教育课程,2019(24):72-77
[5]
周昌林. 化学教与学,2015(5):37-39
[6]
温·哈伦.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7]
温·哈伦. 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
[8]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For States, By States (volume 1).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Academics Press, 2013
[9]
Shulman L S.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10]
李艳灵, 赵亚君,李川,等.化学教学,2020(11):13-18
[11]
王伟, 王后雄,孙妍.教师教育研究,2019,31(6):114-122
[12]
Diamond B S, Maerten-Rivera J, Rohrer R, et al. Florid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3,51:1-20
[13]
Van Driel J H, Jong O D, Verloop N. Science Education,2002,86(4):572-590
[14]
李政涛.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55-61,101
[15]
郑长龙. 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9):41-47
[16]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0,55
[17]
王磊, 魏艳玲,胡久华,等.教师教育研究,2018,30(6):16-24
[18]
李琼, 朱旭东,赵萍.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35-40
[19]
姜显光, 郑长龙.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3):58-63
[20]
王凌.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9(1):75-78
[21]
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11-23,46
[22]
舒炜光. 科学认识论(第一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16
[23]
郑长龙. 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65
[24]
姜显光, 郑长龙.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7):10-12
[25]
张笑言, 郑长龙.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7):54-59
[26]
黄燕宁, 王磊.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1):9-14
[27]
房喻, 徐端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