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
|
|
|
|
|
打造去“同质化”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王婵1**, 贺依民1, 吴涛1, 冉国侠1, 邵达君2, 宋启军1 |
1.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2.江苏驰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无锡 214213 |
|
Exploration of Specified Training Mode for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
WANG Chan1**, HE Yi-Min1, WU Tao1, RAN Guo-Xia1, SHAO Da-Jun2, SONG Qi-Jun1 |
1. School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2. Jiangsu Cmz Zipper SCI&TECH Co., Ltd., Wuxi 214213, China |
|
摘要: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系统设置和创新实践环节等3方面提出了去“同质化”改革措施,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学生的满意度反馈改革成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研培养模式和实践环节的满意度均能达到90%以上;根据问卷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为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
|
关键词: 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
去“同质化”培养模式
|
|
基金资助:*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重点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20ZDB57);2020年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YJSJG2020003) |
通讯作者:
**E-mail: wangchan@jiangnan.edu.cn
|
引用本文: |
王婵, 贺依民, 吴涛, 冉国侠, 邵达君, 宋启军. 打造去“同质化”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14): 105-110
|
|
[1]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2020-09-30)[2022-10-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
[2] |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 (教研(2013) 3号)[EB/OL]. (2013-11-13) [2022-10-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
[3] |
朱晓闻. 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研究.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
[4] |
别敦荣, 赵映川, 闫建璋.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6): 52-59
|
[5] |
杨斌.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25-28
|
[6] |
杨晓东, 白凤英, 邢永恒.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 41(16): 73-79
|
[7] |
阎凤桥, 李欣, 杨钋, 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4): 9-16
|
[8] |
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2-09-15)[2022-10-27]. http://www.gov.cn/xinwen/2022-09/15/content_5710039.htm
|
[9] |
王丽, 孙东平.化学教育, 2014, 35(12): 49-51
|
[10] |
曹雷, 才德昊.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 87-91, 97
|
[11] |
张东海.中国高教研究, 2017(6): 82-89
|
[12] |
邓光平.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5): 64-69
|
[13] |
王奇峰.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6): 116-119
|
[14] |
张学敏, 侯佛钢.现代大学教育,2020(1): 103-109
|
[15] |
王战军, 于妍, 王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2): 1-7
|
[16] |
杨卫.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3): 1-2,105
|
[17] |
李阳, 贾金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6): 43-47
|
[18] |
丁玉强, 朱亚先, 宋丽娟, 等.大学化学, 2020, 35(10): 33-39
|
[19] |
周建华, 周张凯, 李雪萌, 等.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 40(16): 75-80
|
[20] |
刘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5): 7-10
|
[21] |
杨玲. 我国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56
|
[22] |
陈伟, 黄少云, 袁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 37(6): 149-152, 199
|
[23] |
李权, 王海峰, 伍晓春.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8, 39(4): 56-59
|
[24] |
刘彬, 杨欣桦.大学教育科学, 2020(4): 79-85
|
[25] |
吴恺, 杨茜.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4): 60-65
|
[26] |
赵世奎, 宋晓欣, 沈文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8): 41-45
|
[27] |
韩业, 高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4):59-60
|
[28] |
刘润泽, 马万里, 樊文强.中国高教研究,2021(3): 89-94
|
[29] |
刘朝阳, 刘培念.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1(18): 95-99
|
[30] |
周文辉, 黄欢, 牛晶晶, 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8): 11-20
|
[31] |
赵军, 吴兴燚, 刘婷, 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2): 67-72
|
[32] |
马永红, 张乐, 李开宇, 等.高教探索, 2015(12): 89-98
|
[33] |
朱智洺.统计与决策, 2007(22): 160-162
|
[34] |
韩广华, 樊博.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20): 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