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与思考
|
|
|
|
|
|
化学反应方向和反应条件的学科理解* |
叶礼华1**, 张军2 |
1.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重庆 400013; 2.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
|
Discipline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Reaction Direction and Reaction Conditions |
YE Li-Hua1**, ZHANG Jun2 |
1. Chongqing Bashu Secondary School, Chongqing 400013, China; 2.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
摘要:人教版(2019)化学教材关于化学反应方向有化学热力学角度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角度的2种表述,文章对2种表述进行了学科理解,分析了学生学习的易混淆点,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可逆反应正、逆反应方向都可以自发的原因。从热力学角度、动力学角度对化学反应条件进行了学科理解,提出了化学反应条件有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和反应调控的条件。通过Fe与O2反应、Na与O2反应、1,3丁二烯的加成反应等例子分析了反应条件与反应产物的关系以及如何调控反应条件影响反应产物。提出了化学反应方向和反应条件的教学建议以及教师学科理解的建议。
|
|
关键词: 自发性,
反应方向,
反应条件,
反应调控,
学科理解
|
|
基金资助:*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化学大概念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23ZG1040133);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04523);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跨学科项目实践的中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104062) |
通讯作者:
**E-mail:ylh0930@qq.com
|
引用本文: |
叶礼华, 张军. 化学反应方向和反应条件的学科理解*[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1): 90-96
|
|
[1] |
王晶,郑长龙.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化学选择性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
|
[2] |
张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7):14-16
|
[3] |
姚叶.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5):84-87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6
|
[5] |
彭前程,黄恕伯.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9-63
|
[6] |
郑长龙.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84
|
[7] |
彭笑刚.物理化学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7-189,193
|
[8] |
宋心琦,何少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
|
[9]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下册.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6-238,426-430,655
|
[10] |
叶礼华.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74-77
|
[11] |
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上册.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8-359
|
[12] |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下册.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5-18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