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
|
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单媛媛1,2** , 郑长龙1,2 , 周仕东1,2 , 李艳梅1,2
1.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吉林长春 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2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stry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Path
SHAN Yuan-Yuan1,2** , ZHENG Chang-Long1,2 , ZHOU Shi-Dong1,2 , LI Yan-Mei1,2
1. Institute of Chemistry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 践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全面推进协同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实践模式”围绕“学科特质化”构建化学教师专业素养要素模型,在微观实践层面探寻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LC)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切实推动多方深度合作,探寻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表征和发展策略,为我国高层次职前化学教师协同培养和在职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化学教师 ,
专业素养 ,
教研模式 ,
专业学习共同体 ,
PLC
收稿日期: 2024-03-04
基金资助: *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质量评价与提升机制研究”(ZD22093)
通讯作者:
** E-mail:danyy172@nenu.edu.cn
引用本文:
单媛媛, 郑长龙, 周仕东, 李艳梅. 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2): 76-82
[1]
张军,朱旭东.教育研究,2023,44(6):27-35
[2]
朱旭东.教育研究,2014,35(6):81-90
[3]
黄友初.教育科学,2019,35(3):27-34
[4]
余闻婧.中国教育学刊,2016(4):70-75,79
[5]
沈佳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83-88
[6]
杨跃.教师教育研究,2020,32(6):27-32,39
[7]
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2
[8]
李铁绳,袁芳.教师教育研究,2021,33(3):1-6
[9]
郑长龙.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120-125
[10]
单媛媛,郑长龙.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1):123-129
[11]
姜显光,郑长龙,赵红杰.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7):94-99
[12]
王占军.高校教育管理,2014,8(1):79-838
[13]
原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6-161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3-11-28].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15]
朱洪翠,高建春.教师发展研究,2020,4(2):74-80
[16]
单志艳.教育研究,2014,35(10):86-90
[17]
胡艳.教育研究,2013,34(10):37-43
[18]
刘星喜,黄杰,张建珍.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2):68-73
[19]
王丽佳.问责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教师责任建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7
[20]
孔凡哲,张胜利.中国教育学刊,2010(11):67-69
[21]
陈为建.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9):88-92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4]
单媛媛,郑长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1):31-37
[25]
郑长龙.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56-73
[26]
贾梦英,郑长龙,何鹏,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18):50-55
[27]
杨桂榕,郑长龙.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5):87-95
[28]
王淑莲,金建生.中国高教研究,2017(1):95-99
[29]
袁维新.教育科学,2010,26(5):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