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例
|
|
|
|
|
|
基于学科理解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电负性的应用 |
李卿**, 左京平, 王红轩, 郭志强, 黄素兰 |
北京市第171中学 北京 100013 |
|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Directed by Subject Understanding for Deep Learning:Application of Electronegativity |
LI Qing**, ZUO Jing-Ping, WANG Hong-Xuan, GUO Zhi-Qiang, HUANG Su-Lan |
Beijing No.171 Middle School, Beijing 100013, China |
|
摘要:以“设计固体储氢材料”为学习情境,将电负性的学科价值和实践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真问题、真任务的达成,驱动学生经历了电负性提出的必要性、认识电负性的概念和简单应用、利用电负性设计储氢物质,进阶性的深度学习历程,强调电负性学科本原性的理解,聚焦微观本质,凝练具有迁移价值的认识视角,形成了定性、定量衡量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强弱的结构化思路,增进对电负性的学科理解,实现深度学习,发挥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
|
关键词: 学科理解,
深度学习,
电负性应用,
储氢物质
|
收稿日期: 2024-08-21
|
基金资助:*北京市教育学会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xkxkt2023dc011) |
通讯作者:
**E-mail:muziqingqing_008@163.com
|
引用本文: |
李卿, 左京平, 王红轩, 郭志强, 黄素兰. 基于学科理解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电负性的应用[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13): 47-54
|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8-39
|
[2] |
杨忠志.化学进展, 2012,24(6): 1038-1042
|
[3] |
李克艳,薛冬峰.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27-28
|
[4] |
李燃,林红焰,魏锐,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5):40-47
|
[5] |
梁德娟,于守丽,胡晓红.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9):78-83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4
|
[7] |
郑长龙.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3):6-12
|
[8] |
武衍杰,梁弘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4(4):6-10
|
[9] |
郭华.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
[10] |
周鹏,刘启斌,隋军,等.化工进展,2014,33(8):2004-2010
|
[11] |
刘木子,史柯柯,赵强,等.化工进展, 2023,42(9): 4746-4769
|
[12] |
徐晓峰.化学教学,2012(5):44-46
|
[13] |
王宝明,张建东,王立军.稀有金属,2010,34(5):786-788
|
[14] |
刘磊力,李凤生,支春雷,等.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39(7):1289-1291
|
[15] |
Saitoh H, Machida A, Katayama Y, 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8(93):1-3
|
[16] |
李慧珍,王芃远,陈学年.材料科学通报,2014,59(19):1824-1826
|
[17] |
王晶,郑长龙.普通高中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择性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2-26
|
[18] |
赵影,默丽欣,孟令鹏,等.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26(2):167-169
|
[19] |
邵杰.硼氢化锂基储氢材料的优化改性及其机理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14-15
|
[20] |
Züttel A,Borgschulte A,Orimo S.Scripta Materialia,2007,56(10): 823-828
|
[21] |
Nakamori,Miwa K,Ninomiya A,et al.Physical Review B,2006,74: 045126
|
[22] |
胡怡苹,王素琴.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1):88-95
|
[23] |
姜显光.化学教学,2024(5):3-9
|
[24] |
朱玉军,郑长龙.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1):12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