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
|
|
|
|
|
|
促进科学探究实践与思维模型建构的微型化学实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 |
袁丽娟**, 卢颖, 何少萍 |
东莞市第一中学 广东东莞 523000 |
|
|
摘要:利用四通接头、阀门、针筒等组装成纵横交错的“微型实验十字型连通装置”。结合实验需要,选取该一体化装置的不同针筒模块进行搭配组装,分别设计出创新装置基础版1.0、进阶版2.0和高阶版3.0。该一体化装置具有优异的普适性,可应用于6大类实验,目前已开发近30个高中化学实验案例,实现一“具”多得。通过控制装置阀门开合,可实现程序化进样和物质混合,使得多步反应化繁为简。结合背景板书和思维导图设计,通过“针筒微型装置”和“手持微型装置”的“双微”结合,实现“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看懂“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实现“宏观-微观-曲线-符号”多重可视化表征,助力学生思维模型建构。
|
|
关键词: 科学探究实践,
思维模型建构,
针筒微型实验,
手持技术
|
收稿日期: 2024-12-27
|
基金资助:*此成果获得2024年广东省中学化学与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师(实验管理员)实验操作与创新技能竞赛的高中化学组一等奖(第1名)、高中化学组创新奖(第1名);202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跨学科学习视域下高中化学数字化实验课程建设研究”(EHA230485);2024年度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基于Arduino支持下的中学跨学科数字化实验开发与项目式实践研究”(BQW2024TGL020) |
通讯作者:
**E-mail:3316465318@qq.com
|
引用本文: |
袁丽娟, 卢颖, 何少萍. 促进科学探究实践与思维模型建构的微型化学实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5, 46(15): 105-109
|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
[2] |
阙荣辉, 吴进, 吴凤兮, 等.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38(3):68-69
|
[3] |
游建军, 王方舟, 曾庆兵, 等.化学教学,2009(10):15-16
|
[4] |
王夏珩, 叶永谦, 陈珍珠, 等. 化学教学, 2019(7): 72-75
|
[5] |
吕良艳, 潘乐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0(8): 38-39
|
[6] |
王伟, 解慕宗.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0(23): 30-33
|
[7] |
马志超, 伍强.化学教学, 2019(7):66-68
|
[8] |
应春晓.化学教学, 2019(4): 69-71
|
[9] |
方玉梅, 刘延美, 樊敏.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9(22): 60-61
|
[10] |
罗小艳, 马建播.化学教育,2014,35(3):76
|
[11] |
谢丹敏, 夏小琴.化学教学,2009(4):15-17
|
[12] |
李德前, 魏海, 张羿.化学教学, 2020(9):70-72
|
[13] |
刘福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1(12): 65-66
|
[14] |
余静, 杨怡.韶关学院学报,2023,44(8):98-101
|
[15] |
钱扬义, 王立新, 林惠梅. 手持技术数字化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理论构建与创新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
[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7] |
房喻, 王磊.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
[18] |
林建芬, 盛晓婧, 钱扬义.化学教育,2015,36(7):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