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的差异性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欧阳雪1* , 李远蓉2*
1.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学道分校 四川成都 610000;
2.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 400715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hemical Problem Solving Based on Eye Tracking Technology: Taking “Redox Reaction” for Example
OU-YANG Xue1* , LI Yuan-Rong2*
1. Xuedao Campus of Chengdu No.7 Middle School, Chengdu 610000,China;
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摘要: 以氧化还原反应相关试题作为测试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12名高一学生进行3(学业水平)*3(试题难度)两因素混合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追述性口语报告。结果表明,在氧化还原反应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优生信息加工速度快、深度浅、难度小,采用正向加工和逆向排除结合的策略。学中生信息加工速度慢、深度深、难度大,采用正向加工策略。学困生轻易放弃,信息加工无效。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大,学生信息加工速度变慢、深度变深、难度变大。
关键词: 问题解决 ,
眼动追踪技术 ,
氧化还原反应
通讯作者:
* 李远蓉,E-mail:hxliyr@swu.edu.cn;欧阳雪,E-mail:545831301@QQ.com
引用本文:
欧阳雪, 李远蓉.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的差异性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19): 75-8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
李秀滋.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及问题解决的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44
[3]
谢巧兵. 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中错误成因及对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2-23
[4]
仇兴叶. “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成因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8-19
[5]
张丙香. 高中生化学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的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86
[6]
黄静, 郑柳萍.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30(1):11-14
[7]
李菲菲, 刘电芝.上海教育科研, 2005(1):39-41,44
[8]
Rayner, 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8, 85(3):618-660.
[9]
Lai M L, Tsai M J, Yang F Y, et al.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3(10):90-115
[10]
Tang H, Pienta N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2, 89(8):988-994
[11]
Tang H, Kirk J, Pienta N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4, 91(7):969-975
[12]
Topczewski J J, Topczewski A M, Tang H, et al.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6, 94(1): 29-37
[13]
Jan R P, Roman 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6, 8:92-97
[14]
吴娅妮, 李远蓉,王强.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23):34-44
[15]
石佳灿. 教育观察,2019,8(33):9-12
[16]
刘卫玲, 曹桂喜.化学教育, 2013,34(6):61-63
[17]
王冬, 陈立明,叶卓明,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9):154-156
[18]
卢植, 孙娟.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0(5):760-769,801
[19]
欧阳雪.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高一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的认知差异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0:43-44
[20]
闫国利, 熊建萍,臧传丽,等.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589-605
[21]
Tsai H, Lai L Y. Computers Education,2012(58):37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