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
|
|
|
|
|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 |
麦裕华, 杨健萍, 何庆辉 |
广东广州市协和中学 510160 |
|
|
摘要:提出完整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分析框架,通过纸笔测验诊断高二理科实验班、理科平行班、文科班共369名学生在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建立的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研究发现,3个学生群体均主要具有可逆反应是双向变化的心智模式,出现多种不完善、不科学的心智模式,对可逆反应具有科学的综合认识的学生比例不高。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对教学实践和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
|
关键词: 心智模式,
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
高中生,
理科班,
文科班,
迷思概念
|
|
引用本文: |
麦裕华, 杨健萍, 何庆辉. 高中生化学可逆反应心智模式的诊断和分析[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2, 33(5): 19-24
|
|
[1] |
Greca I M,Moreira M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0,22 (1):1-11
|
[2] |
Hill B R.Mental models.http://mentalmodelassessment.org/mental-models/
|
[3] |
任宗浩.科学教育学刊,2001,9 (2):147-168
|
[4] |
王磊主编.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
|
[5] |
刘俊庚.迷思概念与概念改变教学策略之文献分析---以概念构图和后设分析模式探讨其意涵与影响.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2002:235-241
|
[6] |
Chiu M H,Chou C C,Liu C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2,39 (8):688-712
|
[7] |
邓雅文.我国中学生平衡迷思概念和心智模式之研究.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2004
|
[8] |
陈婉茹.探讨动态类比对于化学平衡概念学习之研究:八年级学生概念本体及心智模式之变化.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2004
|
[9] |
许添丁.探讨八年级学生对“可逆反应”心智模式概念化历程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2006
|
[10] |
郑玮婷.国中学生经由不同教学法在化学平衡之心智模式探讨.高雄市:高雄师范大学化学系,2007
|
[11] |
麦裕华.化学教学,2011,(5):18-20
|
[12] |
卢姗姗,毕华林.化学教育,2011,32 (7):9-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