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发展背景与历史,重点介绍了绿色化学反应的基本原则以及绿色化学在原子经济、绿色原料、绿色催化剂、绿色溶剂、绿色化学产品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希望...
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发展背景与历史,重点介绍了绿色化学反应的基本原则以及绿色化学在原子经济、绿色原料、绿色催化剂、绿色溶剂、绿色化学产品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希望能够推动社会和民众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与认知。
浙江师范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了面向化学、材料、环境与药学等非化工工艺类专业、3~4学分的“化工原理&rdquo...
浙江师范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了面向化学、材料、环境与药学等非化工工艺类专业、3~4学分的“化工原理”在线开放课程,录制了101个知识点的微视频,详细讲解了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传热、蒸馏与吸收等单元操作,简单介绍了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传质设备、蒸发、萃取及干燥等单元操作。课程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线并运行了2年。通过多所高校、千余学生学习的教学实践,发现以学生课前在线观看知识点微视频自主学习,线下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大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实现优质课程的互通与共享,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
物理化学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大量的公式以及结论的经典性容易给学生造成授课内容远离前沿研究的错觉。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前沿研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来改革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大量的公式以及结论的经典性容易给学生造成授课内容远离前沿研究的错觉。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前沿研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来改革物理化学教学。主要的实例包括:(1)利用△G判据分析利用水分解反应制取氢气的热力学要求;(2)利用离子互吸理论和双电层理论解释纳米孔的离子选择性;(3)基于化学势和电化学势的概念来推导浓差电池的电动势。通过揭示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对上述前沿研究的指导作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移动学习以移动性、及时性、交互性、随时随地性等优势改变着学习方式。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移动学习引入到物理化学的教学中,尝试形成“线上+线下&r...
移动学习以移动性、及时性、交互性、随时随地性等优势改变着学习方式。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移动学习引入到物理化学的教学中,尝试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人才素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活性聚合的教学内容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气态单体参与的活性聚合动力学进行了补充,丰富了活性聚合的教学内容,并加深了学生对活性聚合的认识。
改进了传统水蒸气发生装置,通过半加工,将加热装置和蓄水装置通过合理设计整合在一起。与传统蒸馏实验当中使用的水蒸气发生器相比,此装置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安装简单...
改进了传统水蒸气发生装置,通过半加工,将加热装置和蓄水装置通过合理设计整合在一起。与传统蒸馏实验当中使用的水蒸气发生器相比,此装置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安装简单、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安全可靠等优点。
制备了一个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氧化CO性能进行了测试。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Ag/SiO2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
制备了一个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氧化CO性能进行了测试。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Ag/SiO2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脱附曲线及程序升温还原(H2-TPR)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和形态。结合材料的表征数据及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探讨银的负载量对催化氧化CO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究该催化反应的进行机制。该实验将多相催化和现代测试技术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获取催化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催化反应以及各种现代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针对大学化学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测绘实验中乙酸正丁酯腐蚀滴定管聚四氟乙烯旋塞问题进行了实验方法改进,将原来的体积量取法更改为体积量取与质量量取相配合的...
针对大学化学三组分体系液-液平衡相图测绘实验中乙酸正丁酯腐蚀滴定管聚四氟乙烯旋塞问题进行了实验方法改进,将原来的体积量取法更改为体积量取与质量量取相配合的实验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几种新的绿色化实验体系——醋酸丙酯/正己醇/醋酸异丙酯-乙醇-水体系在该实验中的操作可行性,最后对它们的实验效果进行了比较。
介绍了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肟化、贝克曼重排和水解开环等3步合成6-氨基己酸的过程,样品经过纯化后,通过1H NMR和13<...
介绍了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肟化、贝克曼重排和水解开环等3步合成6-氨基己酸的过程,样品经过纯化后,通过1H NMR和13C NMR确证结构。本实验和有机合成课程结合紧密,内容覆盖肟化、重排、水解开环等基本操作,适合作为学生综合实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纳米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开发了一个研究型综合性实验——隐形荧光墨水的制备。通过微波反应快速地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氮掺杂碳量...
为了让学生了解纳米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开发了一个研究型综合性实验——隐形荧光墨水的制备。通过微波反应快速地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氮掺杂碳量子点,克服了碳量子点制备繁琐的难题,使碳点的制备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得以实现,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能谱对碳点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研究碳点的稳定性和光化学性能;并将该碳点制作成隐形荧光墨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实验证明该综合性实验适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
利用Au纳米粒子与三聚氰胺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快速评估牛奶中三聚氰胺的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Au纳米粒子与三聚氰胺作用前后的形貌变化,通过用紫外...
利用Au纳米粒子与三聚氰胺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快速评估牛奶中三聚氰胺的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Au纳米粒子与三聚氰胺作用前后的形貌变化,通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绘制标准工作曲线来定量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该实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对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也有帮助。
对高职药物合成技术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摒弃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按照“一基础二综合三创新”的思路递...
对高职药物合成技术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摒弃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按照“一基础二综合三创新”的思路递进式设计实验教学项目,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改革了考核评价标准,获得了期望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合,翻转课堂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探讨了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微...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合,翻转课堂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探讨了抛锚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微课题的设计、“锚”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资源设计、互动设计、评价设计等。旨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探析教学设计思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Kekule-Moodle是由笔者自主编写完成的一套配合著名的开源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使用的插件包,借助此插件包可在Moodle中创建涉及有机分子结构...
Kekule-Moodle是由笔者自主编写完成的一套配合著名的开源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使用的插件包,借助此插件包可在Moodle中创建涉及有机分子结构的在线习题。答题时学生可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化学结构,系统能在后台将结构与答案比较,自动进行评分。该插件还实现了多占位符支持、部分结构匹配、构型构造比较、立体表达式输入等功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内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教学实践也证明,基于该插件包构建的在线习题平台对日常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
就我国物理化学教材在介绍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和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甄辨。探讨了在二组分固态不互溶...
就我国物理化学教材在介绍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和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甄辨。探讨了在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的介绍中分平衡区来应用相律,以使相律的应用更有意义,使读者对相律的理解更加透彻;甄辨了在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的介绍中考虑“包晶”等动力学因素或称工程实际因素的重要性。以此为例,分析了教材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标准加入法(standard addition methods,SAM)的理解,将其列为“分析化学英文文献选读”选修...
为了加深学生对标准加入法(standard addition methods,SAM)的理解,将其列为“分析化学英文文献选读”选修课的一个专题,在学习资源开放、学习方式开放和学习结果开放的环境下,经过学习阶段、展示阶段和拓展阶段等密不可分的3阶段式问题导引下的主动学习和讨论,获得了有别于目前教科书内容的、鲜活的SAM内容:(1)由目前的2种类型拓展为9种类型的SAM;(2)由目前的外推法SAM拓展为内插法SAM;(3)由目前的容量法SAM拓展为重量法SAM;(4)新近出现的“稀释标准加入校准法”与这里讨论的SAM存在本质差别。在开放的环境下将传统的教学问题与新思路和新应用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至少有以下3个优点:(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切入点,易于学生接受;(2)所选择的材料紧密跟踪分析化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3)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展开,逻辑线索清晰。
介绍了一个国外的本科生实验,通过简单的羟醛缩合反应制备四苯基环戊二烯酮。在介绍羟醛缩合反应的同时探讨了这类不具有手性原子的分子的手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