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作者投稿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找回密码
读者中心
专家登录
编委登录
编辑登录
主编登录
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浏览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版权信息
编 委 会
栏目设置
投稿指南
网上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写作培训
版权转让协议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下期要目
下载中心
期刊订阅
网上付款
邮局汇款
现金支付
期刊工具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ISSN 1003-3807
CN 10-1515/O6
2022年 第43卷 第10期 出版日期: 2022-05-18
本期栏目:
2022年《化学教育》订阅通知
第43卷第10期中英文目次
教师教育
职业教育
非化学专业化学教育
化学·生活·社会
课程·教材·评价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
问题讨论与思考
国内外动态
选择
|
合并摘要
|
导入文献管理工具
第43卷第10期中英文目次
Select
第43卷第10期中英文目次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0
支持材料
Top
PDF
(350KB) (
216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化学·生活·社会
Select
“缓”然一新——深蓝里的金属防腐
*
毕然, 李一冉, 郑非凡, 钟丰璘, 张军平, 颜静, 闫毅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6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40178
支持材料
Top
PDF
(2729KB) (
485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缓蚀剂和缓蚀涂层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保护膜,从而达到延缓金属腐蚀的目的。其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缓蚀效果好、寿命长等优点,成为海洋工程防腐中一类重要的材...
缓蚀剂和缓蚀涂层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保护膜,从而达到延缓金属腐蚀的目的。其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缓蚀效果好、寿命长等优点,成为海洋工程防腐中一类重要的材料。围绕海洋工程中钻井平台、风力发电机、航空母舰和核潜艇等中易发生腐蚀的部位介绍化学缓蚀剂及缓蚀涂层的结构、性质,并突出其重要作用。
Select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
闫雯倩, 陈企发, 夏炎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7-14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40081
支持材料
Top
PDF
(2691KB) (
1184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是一种新型软电离生物质谱,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可靠的微生物快速鉴定...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是一种新型软电离生物质谱,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可靠的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就工作流程而言,与常规生化方法相比,MALDI-TOF MS可以将微生物鉴定的时间缩短为一天甚至更短。对于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使用MALDI-TOF MS鉴定也有很好的准确性。在病毒鉴定中,MALDI-TOF MS也可以发挥作用,已有报道将MALDI-TOF MS和机器学习(ML)分析方法结合来检测鼻拭子中SARS-CoV-2。此外,MALDI-TOF MS还可用于细菌的无光谱库鉴定。目前,MALDI-TOF MS正通过与其他技术(例如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微生物鉴定范围。
Select
过氧化氢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
顾泉, 闫旭梅, 张薇, 李玲, 高胜利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5-23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20179
支持材料
Top
PDF
(1340KB) (
584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汇总了近年来H
2
O
2
的合成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开发的在更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实现H
2
O<...
汇总了近年来H
2
O
2
的合成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开发的在更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实现H
2
O
2
合成的新方法,包括它们的基本原理、优越性和局限性等。推荐将此部分内容在基础无机化学教材中进行更新和补充,这不仅可以丰富元素化学教学内容、拓宽本科生认识范围、增强其环保意识,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作用。
课程·教材·评价
Select
基于OBE理念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
*
黄改玲, 蒋玲, 贾巧娟, 张永辉, 户敏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24-28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40216
支持材料
Top
PDF
(1202KB) (
557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本着OBE理念,教研组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相融”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以“金课&rdqu...
本着OBE理念,教研组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相融”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以“金课”为标准,依托“超星学习通”线上平台,从线上线下教学分配、多样化互动课堂设计和实施、考核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知识性人才培养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人才培养转变。
理论教学
Select
无机化学中体现“高阶性”的化学键教学设计
*
李淑妮, 翟全国, 魏灵灵, 蒋育澄, 刘志宏, 胡满成, 高胜利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29-34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90117
支持材料
Top
PDF
(2257KB) (
171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基于对大学授课应做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科学理解,将“高阶性”作为化学键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教学...
基于对大学授课应做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科学理解,将“高阶性”作为化学键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教学改革应从内容高阶性的内涵、内容结构重组、强化学科融合和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等4个方面进行突破。利用新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实现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突出创新思维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Select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有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
张岩, 吴潇逸, 高喜玲, 张莹, 涂凤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35-40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90135
支持材料
Top
PDF
(4146KB) (
156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有机合成既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一个独立构成部分,也是安排于有机化学课程之中的重要学习主题。在目前的有机合成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自觉性引导不足,学生容易陷入浅层学习状...
有机合成既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一个独立构成部分,也是安排于有机化学课程之中的重要学习主题。在目前的有机合成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自觉性引导不足,学生容易陷入浅层学习状态,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结合有机化学学科特点,从有机合成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围绕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四要素——深度学习目标、挑战性学习主题、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以典型的教学片段为例阐述深度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Select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三融合、二反思、四进阶”创新教学模式
*
张树鹏, 董伟, 郝艳霞, 朱俊武, 黄茹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41-45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30221
支持材料
Top
PDF
(3726KB) (
525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为培养出新时代创新人才,构建的“三融合、二反思、四进阶”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科技创新能力。依据有机化学特点,创设科学发现情境,通过核...
为培养出新时代创新人才,构建的“三融合、二反思、四进阶”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科技创新能力。依据有机化学特点,创设科学发现情境,通过核心知识点网融合(挑战度)、理论实践交叉融合(高阶性)和化学思政融合(课程思政)“三融合”策略,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反思、学生反思的“二反思”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最终使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通过“四进阶”教学策略逐步提升科创能力(创新性)。
Select
思维导图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
杨云霞, 郭英娃, 徐敏, 麻晓娜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46-51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0110161
支持材料
Top
PDF
(6255KB) (
535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结合结构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探索用思维导图方法辅助结构化学的教学过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结构化学教学中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
结合结构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探索用思维导图方法辅助结构化学的教学过程,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结构化学教学中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量子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并且通过系统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情况。
Select
思维导图在高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时凯歌, 王朝阳, 杨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52-57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60108
支持材料
Top
PDF
(5079KB) (
277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针对传统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化学专业词汇入手详细阐述思维导图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
针对传统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化学专业词汇入手详细阐述思维导图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师生互动度和课堂效率。
实验教学
Select
科研成果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线转化的模式
*
——以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为例
刘金库, 卢怡, 张敏, 盛潇潇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58-61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40061
支持材料
Top
PDF
(1567KB) (
573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结合国家首批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经验,通过落实课程名称、实验目的、互动操作、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教学实践、应用推广和持续改进等8个环节,系统阐述如何实现前沿科技...
结合国家首批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经验,通过落实课程名称、实验目的、互动操作、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教学实践、应用推广和持续改进等8个环节,系统阐述如何实现前沿科技成果向虚拟仿真实验内容的转化,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科研成果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线转化的可借鉴模式。
Select
物理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实践探索
*
谢爱娟, 刘文杰, 孔泳, 陈艳丽, 罗士平, 陈海群, 陈群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62-66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60201
支持材料
Top
PDF
(1218KB) (
442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安全教育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本院物理化学实验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以实验安全告知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网络视频、操作指南、周知卡片以及...
安全教育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本院物理化学实验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以实验安全告知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网络视频、操作指南、周知卡片以及知晓单等形式告知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突发事件的急救措施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事故的应变能力,强化学生的安全操作能力,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Select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
刘占祥, 秦敏锐, 邵东贝, 蔡黄菊, 蓝国纯, 赵华绒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67-73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50134
支持材料
Top
PDF
(2159KB) (
753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从大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出发,讨论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实验教学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以及课程思政实施...
从大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出发,讨论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实验教学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以及课程思政实施与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结合实验教学过程探讨了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Select
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自主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
党雪平, 叶勇, 文为, 陈怀侠, 王凯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74-79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50133
支持材料
Top
PDF
(2576KB) (
295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基于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与实验课堂的优势,设计...
基于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与实验课堂的优势,设计了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预习自测-讲授讨论-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四段自主型实验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化学与化工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该实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为高等院校实践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Select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测定实验中误差原因分析教学反思
*
郑超, 程红莉, 李兴弟, 冯国庆, 马先娟, 牟元华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80-83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10158
支持材料
Top
PDF
(2196KB) (
482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测定是大学化学(普通化学)实验中的经典实验,实验数据的误差原因分析是该实验的教学目标之一。对724名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误差产生原因相关数据进行了回...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测定是大学化学(普通化学)实验中的经典实验,实验数据的误差原因分析是该实验的教学目标之一。对724名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误差产生原因相关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实验报告列举的误差按来源与性质进行分类汇总,总结归纳了学生对该实验误差认知的特点,指出其分析思路受教材或教师讲解影响较大,反思通过强化学生证据意识和推理逻辑来提高该实验误差分析能力。
教师教育
Select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
——以化学教学论课程为例
杨玉琴, 吕荣冠, 王彦卿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84-89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80235
支持材料
Top
PDF
(1496KB) (
60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课程与教学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以化学教学论课程为例,针对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产出导向&rd...
课程与教学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以化学教学论课程为例,针对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产出导向”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通过“U-S双向建构”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案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中心”,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改进教学。结果表明,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度高,课程目标达成度高。
Select
师范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
张栩晨, 佘能芳, 刘盛华, 余广鳌, 陈建, 石德清, 彭浩, 原弘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90-99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60204
支持材料
Top
PDF
(3254KB) (
369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通过有机化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着力构建三维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让“课程思政”进课前、驻课中、留课后,挖掘有机化学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案例...
通过有机化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着力构建三维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让“课程思政”进课前、驻课中、留课后,挖掘有机化学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在探索与实践中实施教学效果调查、跟踪学生发展、深化反思总结,努力发挥有机化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积极成效,实现通过有机化学专业课程的教与学来达到育人目的,助力培养卓越未来教师。
职业教育
Select
从知识传授到育人:高职“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实践
*
郑凌玲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00-106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60069
支持材料
Top
PDF
(1388KB) (
545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深挖高职院校公选课“生活中的化学”的育人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课堂主题辩论、趣味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展示、探秘生活中的化学等理论知识传...
深挖高职院校公选课“生活中的化学”的育人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课堂主题辩论、趣味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展示、探秘生活中的化学等理论知识传授与课内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全过程育人,充分展现了公选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
非化学专业化学教育
Select
微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付会芬, 孙根班, 王崇臣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07-111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80138
支持材料
Top
PDF
(938KB) (
193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微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微课为载体。以大学非化学类专业少学时无机化学为例,探究了微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可行性及其在实际...
微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微课为载体。以大学非化学类专业少学时无机化学为例,探究了微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可行性及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注意事项。结果表明,该模式通过引导性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微课的灵活性实现了学生对零碎时间的充分利用,锻炼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灵活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Select
分析化学创新设计性实验——基于响应面法优化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龙旭, 唐志书, 唐于平, 史亚军, 孟庆华, 靳如意, 郭惠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12-115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30163
支持材料
Top
PDF
(1473KB) (
334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将响应面法与中草药挥发油提取研究有机融合并考察其抗氧化性能的创新设计性实验面向中药特色专业开设。通过考察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等工艺条件,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
将响应面法与中草药挥发油提取研究有机融合并考察其抗氧化性能的创新设计性实验面向中药特色专业开设。通过考察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等工艺条件,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无机化学中的提取理论知识。通过对不同工艺条件的响应面分析,让学生掌握响应面优化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通过对挥发油抗氧化性能的研究,让学生掌握仪器分析中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问题讨论与思考
Select
多环笼状骨架有机物的简易命名法
*
陈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16-119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040145
支持材料
Top
PDF
(1900KB) (
123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将多环笼状骨架有机物在绘图软件ChemDraw中用“橡皮擦”分步擦去短桥转化为二环体系明确其主环和主桥头,其后在此化合物的结构式中用记号...
将多环笼状骨架有机物在绘图软件ChemDraw中用“橡皮擦”分步擦去短桥转化为二环体系明确其主环和主桥头,其后在此化合物的结构式中用记号标明其主环和主桥头,按多环化合物的编号原则进行编号命名,即可得到此复杂结构有机物的命名。
国内外动态
Select
“双一流”背景下化学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索
*
谭青山, 马向科, 赵志厚, 李延, 陈三平, 赵晓霞, 谢钢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20-123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1110096
支持材料
Top
PDF
(938KB) (
494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和必然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围绕“...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和必然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对本科人才培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搭建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训练体系,“以拓展学术视野为核心”的国际化培养体系,“以调动教师教学投入为核心”的评价激励体系,“以提升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实践育人体系等措施,实现高校理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
Select
锆元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李鸯鸯, 袁振东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124-129
DOI:
10.13884/j.1003-3807hxjy.2020120138
支持材料
Top
PDF
(1685KB) (
757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1789年,普鲁士分析化学家克拉普罗特提出黄锆石中含有一种新土质,并将其命名为“锆土”,锆元素假说正式形成。随后,锆的原子重量的测定以及...
1789年,普鲁士分析化学家克拉普罗特提出黄锆石中含有一种新土质,并将其命名为“锆土”,锆元素假说正式形成。随后,锆的原子重量的测定以及锆元素在元素表中位置的确定,促进了锆元素假说的发展。1914年,荷兰工程师勒利和汉布格首次制得纯度较高的金属锆,这使得锆元素假说得以证实,锆元素概念正式形成。从1924年至2020年,锆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锆元素有了新认识,促使了现代锆元素概念的形成。锆元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元素的发现史,也是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的演进史。
2022年《化学教育》订阅通知
Select
2022年《化学教育》订阅通知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
10
): 73
支持材料
Top
PDF
(1232KB) (
24
)
查看本文摘要
引用本文
+
-
公告
More>>
·
新年寄语
·
2025年《化学教育》订阅办法
·
投稿注意事项
·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稿件征集
·
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告
·
为《化学教育》代言
·
免费发表和下载文章的办法
·
化学教育微信扫一扫
重要会议及培训通知
友情链接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化学会
·
北京师范大学
广告服务
京ICP备0500753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741号
版权所有 © 《化学教育(中英文)》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楼217室
邮编:100875 电话:86-010-58807875 E-mail:hxjy-jce@263.net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